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文物局回应南阳古建筑被拆:原汁原味恢复

2013年07月16日 04:33   来源:大河网   郭启朝 通讯员屈连文

这里走出了丁声树等多位院士

  《铲车轰鸣下 百年“文脉”被掐断》 追踪

  南阳市市长副市长批示:严查和严处责任人;学校一副校长被传讯

  15日,本报在A05版以《铲车轰鸣下 百年“文脉”被掐断》为题,独家报道了南阳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宛南书院东讲堂9间清代建筑遭到人为严重破坏的事件。报道见报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网友、市民、校友等纷纷发表对此事的看法,谴责这一破坏文物事件;南阳市市长程志明专门作出批示,要求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河南省文物局派出专家赶赴南阳调查处理此事。当地公安机关也已介入调查处理。

  15日上午,南阳市市长程志明做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依法依规严查。昨天下午3点,南阳市政府副市长冯晓仙在南阳市实验中学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相关部门迅速恢复被破坏的清代建筑原貌,并依法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批示 依法依规严查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南阳市教育局,该局办公室吴主任告诉记者,教育局已经获知此事,并派出工作人员调查,但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

  据南阳市文广新局古建所副所长贾付军介绍,东讲堂由于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早在2009年,校方曾委托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做过一份《南阳宛南书院勘察报告暨维修加固设计说明》,但终未向省级文物部门提出资金申请,因资金缺口太大被搁置。“按照《文物保护法实施规定》,谁使用谁维修,但古建筑修复资金数额巨大,客观来说,对于校方确实非常吃力。”

  记者昨日还获悉,该文物所在地派出所已介入调查,并依法传讯了该校主抓后勤基建的一位副校长。

  说法 维修加固因资金缺口搁置

  热议 文化人没有文物意识,实在不可思议

  昨天上午,记者在南阳市实验中学大门口,见到了南阳当地民间文保人士,大家情绪激动,“文化人没有文物意识,这种事情竟然发生在校园里,实在不可思议。”现场一位人士说。南阳一中校友夏廷献致电记者说:“作为百年名校,丁声树、杨廷宝、余永富、张勇传、张国伟等院士就是从这里走出的,这在全省所有百年名校中,绝无仅有。怎能把院士们读书的地方拆掉呢?”

  此事在网上也炸开了锅——

  网友“雪莲”:“这里被称为南阳的‘文脉’和‘文曲星座’,其承载并见证了河南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仅仅因为一座教学楼就惨遭破坏实在可惜。”

  网友“冰冰”:“强烈要求走法律程序,将相关责任人一追到底。”

  网友“朝霞升辉滔滔”:真是悲剧啊,作为学校,你也不懂得文化常识吗,不知道保护文物啊!

  网友“永远爱你的那个”: 再拆拆,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虚名了,什么都没了!

  网友“平安中原”: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照此下去,如何安放我们民族的历史?

  进展

  省文物局调查组

  赶赴南阳处理

  昨天,省文物局副局长李玉东看到本报的报道之后,立即带领文物处、安全处5位工作人员赶赴南阳,对本报报道的宛南书院东讲堂被毁一案展开调查。在南阳市文物局,李玉东认真听取了南阳市副市长冯晓仙及南阳市文广新局、南阳市文物局领导详尽的汇报。冯晓仙说,对于这起严重破坏文物的违法案件,南阳市政府和南阳市文物管理部门态度明确,一定要认真调查,并在查清违法事实的基础上,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严肃追究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李玉东对南阳市政府和南阳市文物部门的态度和媒体的报道呼吁给予充分肯定,并表态,第一,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原汁原味地恢复宛南书院东讲堂这一历史遗存。第二,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如果涉嫌犯罪,必须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要举一反三,汲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邓一)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