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渔民占全国1/5 10万"水上漂"想岸上安家

2013年07月17日 10:04   来源:新华日报   

  大湖众多的江苏,渔民数量占全国1/5——

  10万“水上漂”想在岸上安个家

  7月14日,洪泽湖边,赵加友老汉蹲在船尾给孙子打电话:“回家来住几天吧,爷爷给你在岸上搭了个凉棚。”船上闷热,没厕所、没空调,孙子不爱来。

  包括赵加友在内的全省10万“水上漂”,都盼着早日在岸上安个家。

  省海洋与渔业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张凯介绍,我省大湖多,渔民数量也多,现有“水上漂”家庭3万户,总人口10万多人,超过国内总量的1/5,为全国最多。在以船为家的渔民家庭中,有20%一家三代5口共居一船,有45%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人均纯收入,其中超过10%的家庭低于省贫困线标准。这些渔民岸上无承包土地、无宅基地、无自有住房,生活环境差、子女入学难、医疗保障难。三次摸底调查显示,有98.9%的渔民想上岸居住。

  洪泽湖边的淮安临淮镇临淮村避风港内停泊了70多艘船,里面住着60户渔民,家家船上搁着马桶,满了就往水里倒。船与船之间垃圾飘浮,湖水发黑,空气中夹杂着异味。赵加友一儿两女成家在外,打工租房。每逢年节团聚,全家11口挤在一条船上,难怪小辈们不想回来。邻船渔民魏继芳告诉记者,船上潮气重,渔民一过50岁,多少都有关节炎,村里患类风湿的有二三十个,隔几天就要上岸拿药。

  80后刘超,是少有的拥有捕捞证的新一代渔民。他说,呆在湖里根本糊不了口———捕到的鱼太少,不到3年前的一半。开捕期作业一个月只能苦个七八千块钱,其余的日子,捕的鱼抵不上油钱。“农民后代有宅基地,有承包地,我们有什么?鱼越来越少,谁来补偿我们呢?”

  在灌南县李集乡境内的前六塘河,10多米宽的河面,停泊着20多条简陋的水泥船,住着100多户渔民,58岁的王春花是其中一家。而所谓的家,人能活动的空间不足10平方米。舱中挂着几个用塑料泡沫和塑料绳拼接成的简易“救生衣”,要是大人太忙了,小孩就得用绳子系在船上。王春花说,她80岁的老母亲已经好几次跌下水。“空调、太阳能,这些东西我们只听说过,一样也没享用过,不知这辈子还能不能住到岸上。”

  多年来,苏中、苏南等地一直努力要让渔民上岸,但受财力和建设用地指标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困难重重。

  首先,钱从哪来?省海洋与渔业局初步测算,在苏南,仅上岸居住这一项,渔民户均成本约15-25万元。太仓渔政监督大队站长陈春源告诉记者,该市有54户长江渔民,市里按照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以上、650元/平方米的价格(不到市场价的1/10)向渔民发售住房,今年年底要将全部渔民安置上岸。再加上渔船、捕捞工具的补贴,老年人以失地农民身份进社保,青壮年渔民集中培训、安排就业等支出,当地政府累计投入将达5000多万元。宜兴渔政监督管理站吴浩站长介绍,2007年开始,宜兴实施上岸工程,政府投入6000多万元,让100多户渔民上了岸。但宿迁、淮安、连云港、扬州等地财力有限,无法帮所有渔民上岸安居。

  其次,地从哪来?南京市龙袍镇大河口村的渔业队书记毛玉富介绍,15户渔民在岸边征了6亩地盖房,地基都打好了,但国土部门说是农田,严禁建设。记者从多地了解到,以船为家的渔民原本就没有宅基地可置换,若不出台专门的建设用地政策,难以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2008年,扬州邵伯湖畔的沿湖村开始建设渔民安置小区,如今虽有100多户告别了“以船为家”,不过,基础配套设施仍跟不上。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宝认为,由村集体单一投入建设,难以在短期内让全部渔民都上岸。据了解,由于省、市还未就渔民安居出台具体政策,不少基层镇村的渔民安居工程还停留在观望状态。

  渔民上岸还离不开金融支持。在苏州甪直镇甫里村,75%的渔民家庭拿不出购房首付,由村里担保为村民分期付款买房。临淮镇也计划通过联户担保和政府出面协调担保等方式,为渔民贷款创造条件。

  一周前,国家住建部等四部委联合发文,将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纳入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范围,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水上漂”岸上安家。采访中,多位基层干部建议,省里要组织发改、财政、住建、国土、渔业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资金配套、安置方式、划拨土地、减免规费等方面予以支持,明确实施责任主体,让渔民早日上岸安居。(记者 张晨 吉凤竹 吴琼 陈雨薇 蔡志明 颜芳)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