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清溪上演“非遗”舞林争霸

2013年07月18日 09:44   来源:羊城晚报   

“铙钹花”是梅州客家人特有的传统民间杂技,已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画着水浒人物脸谱的英歌舞选手们在候场人群中最显眼

来自雷州的高跷龙舞表演成功后,师傅奖励大家每人一罐“红牛”

  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

  “仙鹤”做出要啄人的动作,吓得小伙子赶忙躲闪

  7月15日晚7时,在东莞清溪镇的文化广场上,说着广东省内不同口音的群众演员分成一堆堆坐在广场的阶梯上。有些人戴着广东民间喜庆的大头佛面具,有些人的脸上则画着脸谱,还有些男人则戴着假长发。

  他们互相交谈着,眼睛不时瞄一下广场上的空凳子。还有半小时这里将进行2013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汇演。

  省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赛于今年3月启动,共有来自全省22个市、区的62支队伍报名参赛,最终37支队伍入围决赛。“非遗传统舞蹈汇演在广东省是首次举办。”省非遗中心工作人员王芳辉说,参赛演员均为传统舞蹈项目所在地的乡镇、街道、社区、学校的非职业群众演员和农民兄弟,参演节目保持了传统舞蹈项目的原生态性。参加汇演的演员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6岁。

  古老的僧尼铙钹花

  非遗舞台上还出现了僧尼:由梅州市梅江区文化馆表演的《铙钹花》起源于公元832年,是唐朝时期客家民众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

  该文化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铙钹花的主要道具是铜制大钹,重约1公斤,直径40厘米,僧尼主要表演的花样有单转钹、高空抛钹、黄龙缠身等数十种。最惊险的是将铙钹抛高二三十米后用手或者小长竿接住并快速旋转,难度较大。

  幼童与老人的合作

  套在一只仙鹤里面的欧欢欢和他的朋友正在舞台一侧交谈,他今年只有6岁,但表演的节目《紫微降貔貅》却被分在了难度较大的成人组。

  欧欢欢是吴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员,他说参加表演纯粹是因为自己喜欢,当地人又都喜欢看,而不是因家长逼迫而“被喜欢”。

  在这个节目中,戏份最多的是舞貔貅的78岁老人郑文贤,他要舞着起码10多斤重的貔貅头在地上快速翻滚多次。

  “如果有一个人动作不协调貔貅就舞不下去了,翻起的布会把演员裹住。”工作人员陈阿德说。

  在这次舞林大会中,广州鳌鱼舞、东莞麒麟舞、深圳沙头角鱼灯舞、佛山醒狮舞等也一一呈现。(图/记者 王俊伟 单辉强)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