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巫山发现新石器时代屈肢墓葬 古人屈肢葬有两种说法

2013年07月18日 08:18   来源:新华网   

此次发掘的“屈肢葬”

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大溪文化遗址 资料图

  上个月,在巫山县曲尺乡的三峡水库消落带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大溪文化遗址。该遗存区域约1000平方米,发掘了新石器时代的10座墓葬以及10个灰坑。其中,多个灰坑里发现了堆积的鱼骨。专家称,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该区域已经有渔猎经济了。同时,也有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对鱼有一种特别的崇拜。

  库区水位下降浮现墓群

  今年4月,三峡库区水位下退,巫山县文管所在对位于巫山县曲尺乡消落带进行巡查时,发现一处裸露在外的古墓群。

  “裸露在外随时有被损坏和盗掘的危险。”巫山县文管所副所长裴健告诉记者,今年4月下旬至6月下旬,他们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组成发掘队伍,对该墓群展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据介绍,该墓群位于曲尺乡伍佰村3社,前临长江、背靠大山,地形为江边缓坡台地。经调查勘探,确认该墓群面积约3000平方米。上到新石器时代、下到汉代的墓葬,在这里都有发现。

  “墓群发掘前就存在少量盗洞,部分战国和汉代的墓葬已遭到盗扰。”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白九江告诉记者,结合墓群现状,本次发掘选取受损较严重的区域开展发掘,发掘总面积1005平方米。共清理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墓葬40座,灰坑10个,出土文物标本300余件。此次发掘最重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的遗存。

  古人屈肢葬有两种说法

  据了解,此次发掘清理出大溪文化墓葬10座,其中直肢葬2座、屈肢葬7座、多人合葬墓1座,墓葬出土绿松石坠、石质饰品、骨匕、骨锥等随葬品。

  “多人合葬墓初步可辨骨架有6具。”白九江称,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遗址,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的时期,多人合葬并不常见。目前,这6位死者的年龄与关系等信息还需要进一步判断。

  屈肢葬并不只在大溪文化墓葬中才出现。据了解,正在我国的考古发掘中,北方的二里头文化、辛店文化中也都出现过屈肢葬。甚至在国外,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顿河和第聂伯河下游的草原上,也发现过屈肢葬。

  白九江介绍,对于先人们为什么要选择弯曲着身子下葬,学术界还没有最终的定论,有的说是当时下葬的时候就把人捆绑起来,怕灵魂飞走,还有的说是死时弯曲着身子就像胎儿的姿势,有利于转世等等。

  挖坑堆鱼骨或出于崇拜

  除了墓葬以外,灰坑也是此次大溪文化遗存中的主要发现,共发掘出10座灰坑。

  “最为重要的应该是鱼骨坑,里面堆积了大量的鱼骨渣。”白九江说,由于大溪文化的遗存大多都是在江边,所以可推测当时的渔猎经济是占了一定比重的,是当时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当时的人们将鱼骨堆在一起,不排除对其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崇拜。

  新闻纵深

  重庆已发现5处大溪遗址

  据了解,此次在巫山曲尺乡的发现,是重庆地区第五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址。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在巫山县大溪镇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又在长江中游西段两岸地区发现了多个同类遗址,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这一类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命名为“大溪文化”。根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大溪文化遗址的年代约在公元前4400年至公元前3300年之间。

  “在重庆境内,目前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存有5处,其中4处都位于巫山境内。”白九江告诉记者,另有一处位于酉阳。

  白九江说,由于此次在巫山曲尺乡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存处于三峡库区消落带,考古队已对其中7座重要墓葬进行了切割搬迁,以便进行深入研究。

  巫山县文管所副所长裴健称,目前正在编制该墓群的保护方案,对遗址剩余部分进行综合评估,准备开展全面的抢救发掘工作。商报记者 刘晓娜 实习生 黄玉熹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