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城市内涝问题凸显 排涝标准明显偏低成主因

2013年07月20日 05:4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李绍飞

  城市内涝的设计“沉疴”

  今年大雨过后,成都的停车场成了小池塘,武汉大水漫城,广州多条道路变成了小河,耗资巨大的北川地震遗址亦被暴雨淹没。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防洪任务的城市多达642座,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内涝问题凸显,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也不断遭受暴雨内涝灾害的袭击。

  尽管每个城市汛情前都有预案,但内涝问题依旧,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老大难。

  “我们的排涝标准明显偏低,很多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排涝标准只有一年一遇左右。”因此,在丁留谦看来,暴雨造成城市内涝是必然的。

  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近年来,多地开始加大投入,从去年开始,北京启动水利工程建设大会战,力争用4年时间,建成相对完善的流域防洪体系和水资源利用体系,全面提升首都水利工程防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能力;逢雨就涝的武汉在《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十二五”期间预计投入资金53.6亿元,对中心城区进行大规模治理,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广州、沈阳等城市都投入巨资,力图解决这一城市管理的瓶颈。

  但仍有一些深层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譬如,丁留谦指出,我国城市下凹桥的内涝积水问题非常突出,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加快我国城市排涝标准和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方面的技术工作。

  他说,城市内涝是降雨产流、汇流与排涝能力矛盾的结果,减轻内涝应从降低降雨产流、汇流和提高排涝能力两方面入手。

  雨水蓄滞是减小降雨产流、汇流的重要措施,包括湖面、洼地、草坪、透水地面、屋顶绿化、地下水库、集雨池(井)和平地蓄滞等,国外排涝允许平地短时间蓄滞雨水至某一深度。排涝能力应按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同时必须保证排水管网和排涝河道能力的匹配,加强对降低排涝能力行为的约束。

  “解决内涝问题除了领导重视、城建与水利密切配合外,尚需通过立法来保障,应加快洪涝影响评价的立法。”丁留谦说。

(责任编辑:秦宇雯)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