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木偶戏流传乡野上百年 生存遇困境发展令人忧

2013年07月23日 08:28   来源:大河报   

  南庄村的木偶戏有百年历史

  张春海老人亲手制作的木偶

  戏剧《下南京》的场景

2009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其生存与发展仍令人担忧,木偶戏的出路在哪里?

  阅读提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世事艰难。某一天,还是小孩子的张春海在村里麦田旁的空地上玩耍的时候,遇到了村里的两个长辈薛万年和李学宗。这两位长辈正在表演庄子里的一种传统技艺——木偶戏。张春海一下子就被这种独特的表演给吸引住了。

  随后,张春海便跟着这两位长辈走南闯北,到处给人表演木偶戏。让张春海老人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耍,就是将近70个年头。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南庄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张春海的人生就像他表演的戏曲里唱的那样,充满了酸甜苦辣、起起伏伏。而这也像极了“木偶戏”这一传统的民间技艺在它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的悲欢离合、沉沉浮浮。人文洛阳,古村乡韵,本期走进洛阳市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村。

  [起源]源于清末,自成一派

  木偶戏,又叫“傀儡戏”。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代已有“作魁儡”。至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据史料记载,到唐代时,开始出现了“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南庄木偶戏,正是“杖头木偶”的一种。

  “我们南庄木偶戏最早应该是出现在清朝末年,我们的祖师爷名字叫李孟良,他是那时候的秀才。”作为南庄木偶戏的第三代传人,张春海老人说起南庄木偶戏的历史如数家珍。

  当时,25岁左右的李孟良和邻村的几个伙伴开始学习表演这门技艺,这也是南庄木偶戏的起源。“现在,全中国的木偶戏有很多,但在我们河南,我们是唯一一家,而且和全国其他地方的都不一样。”65岁的南庄木偶戏的表演者刘焕君老人告诉记者。

  [发展]“木偶戏”的渐变与发展

  木偶表演时,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都分得十分清楚,整个表演也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元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也渐渐地发生了改变。剧社中的音响师李保善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剧社中的老艺人们已经无法完成弹唱,只好跑到外地的一些专业戏剧剧团现场演唱并专门录制一批音像资料用来排演剧目。

  南庄木偶戏的内容则大多取自传统的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等,所用的戏曲门类为曲剧,现在经常表演的剧目有《铡美案》、《铡西宫》、《下南京》和《柜中缘》等。在跟记者介绍的同时,年纪有些大的张春海老人还亲身示范,起范、转身、定神、对眼等动作均一丝不苟,派头十足。

  “从前,连我们表演用的木偶都是从外地买回来的。”南庄村的村干部李明杰告诉记者,后来,他们开始自学木偶的制作,“现在,木偶的头、脸上的油彩、穿的衣裳、鞋子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张春海老人是制作木偶的行家。他告诉记者,在农闲时节,若不需要外出表演,他就专心致志地做木偶。他领着记者来到南庄村小学二楼的一间小屋子,这是学校存放废弃教学用具的地方,也是他生活居住的地方。一张床、一个电磁炉、一个电风扇、一台老旧的电视机,虽然生活条件很差,但张春海老人并不觉得艰苦,“看着大家都说自己做的木偶好看,心里边就高兴。”为了节省成本,张春海老人就把学生用完的旧书和作业本收集起来,用来制作木偶。

  大约十年前,一群山东人来到南庄村,表示要购买一套木偶,剧社里的成员纷纷上阵,木偶做好后,张春海老人还亲自到山东,教授他们学习木偶剧。说起往事,刚刚还激动兴奋的张春海老人开始变得有些难过。2010年,张春海曾经教过的山东学生把木偶戏带到了上海世博会上,“我们表演的才是正宗的,但我们没有抓住这个大好的机会”。

  [现状]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生存与发展令人担忧

  南庄木偶戏的发展,也充满了起伏和波折。

  在特殊历史时期,南庄木偶戏曾被禁止演出,演出的道具也大多被损毁。直到上个世纪80时代,当时村里的干部李明立开始设想把这门传统的技艺给重新拾掇起来,他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张春海。

  但李明立的想法却遭到了张春海的拒绝。原来,因为少吃少穿,很多村民都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这门并不能给大家带来眼前好处的技艺。于是,李明立只好答应送给张春海100斤核桃,这才有了现在木偶戏的发展。“他可是下了血本喽!”张春海笑着说。

  因为一直流传于乡间田野,南庄木偶戏并不为大家所熟知。直到2008年,南庄木偶戏入选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于2009年成功入选河南省非物质遗产项目,南庄木偶戏这才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南庄的老艺人们才开始带着木偶戏走出汝阳,到洛阳、开封、平顶山、合肥等地演出。

  即使如此,南庄木偶戏的生存和发展仍旧很艰难。目前在洛阳从事废品生意的刘焕君老人的二儿子告诉记者,虽然不反对父亲闲来无事的时候表演木偶戏,但他自己对木偶戏的发展并不特别感兴趣。

  [愿望]

  需要年轻人参与

  近几十年来,受电影、电视、收音机和互联网等音视频技术发展的影响,木偶戏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面对木偶戏的生存困境,南庄村的老艺人们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李明立发现现在的小孩子都特别喜欢动画片和儿童剧,家长们也只得跟着看。受此启发,“我们的想法就是做一些儿童剧,比如我们准备把《西游记》改成木偶戏。”记者在张春海老人的屋子里看到,一些动画中的形象,比如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的木偶已经做好,“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改编剧本、作曲和配乐”。

  “政府出钱,群众听戏。”当记者问到剧团现在的发展设想时,刘焕君老人脱口而出。在这个文化程度并不是特别高的老艺人看来,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剧团深入到学校、城市广场、社区和工厂等进行木偶剧表演,不仅能够提高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发展传统技艺的重要举措。

  “剧团成员的年纪都大了,我们还能表演多长时间?”记者前往南庄村采访时,因事外出的木偶剧团团长薛平均特意给记者打来电话,讲述了他的心事。他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正在筹划成立一个学习班,招收一批有热情的年轻人来学习木偶戏,“要想让南庄木偶戏真正发展下去,还是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南庄木偶戏: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也有三根杆。偶头曾是木雕,现多为纸质,便于控制,也更加灵活。命杆为木、竹制;手杆,又叫“扦子”,与手、肘相接。偶头内藏机关,拉动机关,嘴、眼可动。根据剧目不同,木偶外衣也有些许变化,但大多鲜艳亮丽。整体看来,木偶塑性自由,美感较强,表演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如果您对南庄木偶戏有兴趣,也可以直接拨打薛平均的电话:18736319293。

  □策划经济文化部

  □执行记者 邵洋洋 邵可强文 李斐斐摄影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