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三沙设市一周年:出行更加便利 渔民谋划开公司

2013年07月24日 09:25   来源:南海网   李晓梅
    7月23日,永兴岛,三沙市一周年回顾与展望座谈会,“新老三沙人”欢聚一堂,抚今追昔,畅谈新城市、新变化、新成就,为三沙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座谈会上,大家回顾三沙设市一年来,围绕“主权三沙、幸福三沙、美丽三沙”,紧紧抓住“民生”、“环保”等关键词,三沙市基层百姓的幸福感有了明显提升:出行更加便利;道路正逐步完善;各居委会办公楼、居民点建设逐步铺开;供水供电更有保障、垃圾和污水系统已见雏形……生态环境也更加优美:走在永兴岛、赵述岛、晋卿岛等岛礁,椰树、步麻树、木麻黄、羊角桐等随风摇曳,许多岛礁摇身一变成美丽“绿洲”……

    作为“老三沙人”的代表,原西南中沙群岛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谭显坤有很多话要说。“我每天都要上网看看三沙的新闻,每个小变化都让我由衷地高兴。”这位曾在三沙生活工作11年,已退休的“老三沙人”谭显坤,每天除了锻炼身体,花时间最多的就是上网和看报纸,关注三沙发展的一举一动。

    老三沙人的惊讶和欢喜

    “以前的三沙,除了工作难,生活上也难,交通难,通讯难、用水难、吃蔬菜难,如今这些难题都在一一化解。”谭显坤感慨地说,这段时间他关注新闻发现,永兴岛的码头建好了,污水处理项目竣工了,新医院投入使用了,西沙各岛礁有了岛际交通船,“三沙一号”补给船正在建设、永兴岛及周边岛礁居民点已规划好、岛礁居民喝上海水淡化直饮水……

    “这些都是我在职时拼命想做而没能做成的事,三沙设市后不到1年就做成了。”谭显坤的语气里有惊讶,也有欢喜。

    此时,他还不忘建言献策:“应该把居委会的建设、保护海洋生态特别是珊瑚礁生态、旅游景点等三大功能综合考虑,捆绑建设发展。”

    三沙渔民谋划开公司

    和谭显坤有同样深刻感受的要数生活在这里的渔民了。三沙市永兴社区居委会主任符载畴用带有浓重海南口音的普通话,细数着过去一年三沙的点滴变化,作为三沙渔民代表和三沙变化的亲历者,“激动”、“自豪”是他嘴里蹦出频率最高的字眼。

    “‘琼沙3号’增加航次、租用椰香公主号,解决渔民上下岛难题,方便;为渔民发放身份证和居住证,大家有了强烈归属感,自豪;安装了‘村村通’卫星电视,我们可以看新闻联播、快乐大本营了,高兴。”符载畴连用几个排比句表达内心的激动。他说,现在永兴社区办公楼已动工,渔民居住点完成规划,“想想过些日子就能住新房,心里开心着咧。”

    “三沙设市后,我们考虑最多的怎么提高渔民的生活水平。”符载畴还在座谈会上透露了一个好消息,永兴居委会领导小组通过多次讨论研究,决定以居委会的名义成立一家公司,准备递交申请。“除了依赖渔业,我们还要发展服务业,包括餐饮、娱乐、休闲,游客来了需要消费,如果成功了,渔民就找到新出路了。”

    三沙见证者送上诗歌画作

    和简单的发言不同,曾经上永兴岛采访的著名词作家、《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词作者苏圻雄,当天特别为三沙一周岁生日献上了一首诗,“我寻找当年走过的小路,斑斓的北京路让我眼花缭乱……与村里老女老幼其乐融融……商场银行邮局满目琳琅……”缓缓读着诗歌,已成为“三沙市荣誉市民”的苏圻雄饱含深情地说,他将不断为美好幸福的三沙放声歌唱。

    当天,长期活跃在三沙的摄影家周晓刚则精心准备了一个PPT,把他拍摄的“老三沙”和“新三沙”一一对比,用镜头展现了三沙的昨天和今天,就算从未到过岛礁的人,也能最直观地感受到三沙的成长和变化。

    “我向往三沙20多年了,一直没机会来,今天来到三沙,算是为我海洋画家的身份划了一个句号。”被称为“中国画海第一人”、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国画《海疆万里图》的作者李海涛,看到三沙的变化和这片海域,深受触动,还特意为三沙献上了《三沙朝晖》的作品作为生日礼物。

    作为三沙建设的支持者,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吴清雄则对三沙市过去一年所表现出的“精气神”印象深刻,“三沙建设没有现行经验借鉴,这就要求三沙人必须解放思想、主动作为,一年来,三沙市干部职工不等不靠不要,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投入三沙建设,使三沙各项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正是这种与时间赛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忘我工作的三沙精神,创造出了今天崭新的三沙。”吴清雄说。

    一天不耽误谱写三沙新篇章

    座谈会上,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也回顾了三沙365个日夜的“激情燃烧”。“其他地方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们是一个萝卜几个坑。”肖杰说,过去一年,三沙市各部门一人多岗,一岗多职,基本上“白加黑”、“五加二”,一天也不耽误地工作。

    肖杰说,三沙人一年的努力,为各项工作破了题,掀起了序幕。目前,三沙市各方面的基础条件仍十分薄弱,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生活条件需要不断改善,生态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下一步,三沙将不断探索三沙特色发展之路,建立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提高三沙军民幸福指数;同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建立生态环境应急处理、监测站、执法体系,推进岛礁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和绿化美化,加快应用清洁能源,建设环保设施,打造美丽中国海南三沙篇章。

(责任编辑:秦静)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