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购房需求集中释放,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出现公积金额度吃紧、贷款审批放缓甚至断贷。为解燃眉之急,多地公积金中心推出“公积金转商业贴息贷款业务”(简称“公转商”)的变通办法,补贴利差的方式,借用商业银行的资金,应对公积金运行压力。专家认为,要根本解决问题,从长远来看应及早建立公积金存贷机制,控制公积金存贷比例,加大对公积金风险的管控。
公积金贷款频吃“闭门羹”
“国五条”实施未能让楼市降温,全国多个城市楼市成交量大幅攀升,带动住房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快速增长。最近上海、杭州、南京、温州等地公积金普遍吃紧,贷款等候时间拉长,部分城市贷款要等好几个月。
杭州市民陈晓潇打算近期购置婚房,并已锁定目标,然而需使用公积金的他却被销售方告知,目前公积金已贷不出钱,建议其全部使用商业贷款。
北京的张茜有着同样的遭遇。4月初,她和丈夫签下位于北京通州区的一套期房后,便申请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但直至今日,贷款仍然未能发放下来。张茜说,她曾多次致电公积金管理中心询问原因,但得到的答复均是办理人员太多,在排队。
由于公积金贷款等候时间太长,不少使用市公积金贷款的刚需购房者近期频频被楼盘销售方拒绝。
走访杭州多家楼盘销售部,获悉目前杭州市公积金贷款轮候时间超过三个月,这让资金回笼压力本就很大的开发商连呼“等不起”,只能婉拒这部分客户,建议他们使用商业贷款。
杭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表示,2012年年底中心贷款率为80%,到目前已达到90%以上,为中心历史最高水平。
上海、南京、温州等多个城市也出现类似情况。今年上半年,温州市共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3.52亿元,总量已超过2012全年。
“公积金贷款业务规模持续增长,资金运行压力加大。目前,已出现公积金贷款放款轮候、放款需较长时间等情况。”杭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谢洪亮表示。
“公转商”贴息贷款救急
张茜说,7月上旬,公积金管理中心来电说,由于公积金贷款额已到85%红线,按正常程序,拿到贷款最早要到9月以后。为节省时间,他们建议申请“公转商”贴息贷款,利息差由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补贴。
据了解,“公转商”贴息贷款是指公积金中心与商业银行合作,将公积金贷款转由商业银行发放商业性住房贷款。由此产生的利息差,由公积金中心逐月给借款人补贴。
为应对公积金吃紧压力,目前多地均在实行“公转商”贴息贷款。杭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15日宣布,将会同工商、建设、交通、杭州银行四家银行于9月联手推出“公转商”贴息贷款。
“个人住房公积金转商业贴息贷款业务”,即对符合公积金贷款条件者,由银行按照公积金中心审批额度先行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由公积金中心按月给予利差补贴,待公积金中心资金宽裕时,再将银行商业性贷款置换转回。
徐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23日也宣布,为更好地解决广大职工正常购房贷款需求,将从7月25日起,实行“公转商”贴息贷款。
目前,杭州市承办“公转商”贴息贷款业务的四家银行已开始预受理服务,正式业务办理及放款将根据预受理顺序排队。一位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申请“公转商”贴息贷款只需按公积金贷款手续准备材料,相关交接会由银行与公积金中心后台进行,不会增加申请手续,审批时间也会快于目前公积金贷款轮候时间。
一些楼盘销售人员对此保持观望。“目前实施细则还没出来,如果审批还要很久,那么开发商的资金压力还是很大。”一位楼盘销售经理表示,“如果比正常公积金审批快,我们肯定欢迎。”
公积金收支“倒挂”必须根治
由于上半年房地产成交量的井喷,多地公积金贷款达历史最高水平,存贷比成非正常状态。而收集额增速却赶不上贷款增速,有地方公积金甚至出现收支倒挂现象。
连云港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数据显示,上半年连云港共发放公积金贷款15.03亿元,而上半年公积金归集总量仅为13.49亿元,比贷款总量少1.54亿元,形成巨大的收支倒挂缺口。
“由于集中的购房需求增长与缴纳水平增长并不相符,容易出现收支倒挂现象。”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汪丽娜表示,正是因为公积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各地公积金中心不得不选择提高公积金缴存上限,降低贷款上限以归集更多资金。
就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有不少楼市繁荣的地区同样面临着住房公积金存量压力,极大影响到普通购房者的购房需要。部分城市通过提高职工存缴额度、降低贷款额度来缓解公积金资金紧张。
业内人士表示,北京、杭州的此次新政,虽然属于“非常时期”的过渡性举措,但也体现了政府应对公积金压力的一次积极探索。这将会为破解全国范围内较为普遍的住房公积金“吃紧”难题提供一种思路。
快房网首席评论员程伟明认为,如果公积金缴存始终跟不上公积金贷款的需要,那么这一“缓兵之计”很难对公积金难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用于补贴利差的资金即使来源于公积金账户增值部分,但也增加了公积金支出的压力。
专家指出,我国公积金尚未建立存贷比率、稳定有效的公积金保值增值投资渠道等机制,公积金超量发放、难以正常增值,以及存在“多数人缴纳、少数人享受”的“负福利”效应突出等问题,亟须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
本报综合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报道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