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最近广东、河南、河北等省份主要负责人都拜会财政部,并表达了类似观点:本省经济底子薄,希望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在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速继续放缓的背景下,部分省市主要负责人密集拜会财政部,耐人寻味。有专家对此表示,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支持,除了资金还有政策,但也不排除省市负责人是为了将来财政改革的利益表达诉求。
按理说,省市负责人拜会财政部,不同于以往的“跑部钱进”,是一种正常沟通。但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跑部钱进”。
众所周知,由于有关部门掌握着项目审批权、资金分配权等公共权力,近些年来在部分部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门前人头攒动,而且还有“市长之吻”等奇观。另外,这种现象还带火了高档餐饮业。于是,舆论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很有味道的名字:“跑部钱进”,即“跑部”才有“钱进”,不“跑部”没有“钱进”。
“跑部钱进”绝非正常现象,很可能会造成项目审批、资金分配等方面向“跑部”者倾斜。同时,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拜会财政部”与“跑部钱进”存在不同,前者光明正大,主要是部分省市与财政部进行沟通,表达自己诉求,而后者则让人产生了很多不好的想象。
显然,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财政减收是必然的。日前,财政部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显示,1~6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685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795亿元,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尽管地方财政收入数据稍好,为36280亿元,同比增长13.5%。但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房地产,因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由于财政部在资金划拨、财政政策制订等方面有相关权力,所以就会成为部分省市拜会的对象。如果财政部在接待每一拨“客人”时,都能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自然会消除公众的忧虑。但如果每一拨“客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那么在财政资金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不排除就会出现倾斜现象,即“拜会财政部”者有好处,不拜会者有可能无好处。
对于“拜会财政部”现象,笔者以为,必须警惕公共财政资金、政策因此而不公。所以,财政部应该高挂“谢客”牌。如果有必要与各省市进行沟通,理应进行集体讨论,而不应该是个别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公共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公平性。我们要意识到,无论是哪个省市,是否拜会过财政部,应该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应该因为“拜会财政部”而偏心。
如果说预防“跑部钱进”现象最有效的办法是下放行政审批权,那么,预防“拜会财政部”的有效办法就是进行财税改革,让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匹配。当一切严格按照科学的财政制度操作时,有人大监督时,恐怕就没有“拜会财政部”现象了,因为公共财政是按照刚性制度运行的,不会因为“拜会财政部”而改变什么。问题是,我们的财税改革何时进行,科学的财政制度如何制订和落实? 冯海宁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