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吃得太好运动太少 十个孕妇就有两个患有妊娠糖尿病

2013年07月31日 08:11   来源:重庆晚报   

  卫生部门最新流学病调查显示,孕妇妊娠糖尿病发生率高达17%,十多年来已翻倍增长,吃得多运动少是主要原因。近日,市妇幼保健院成立首个妊娠糖尿病一日门诊,专家手把手教妊娠糖尿病孕妇如何吃如何运动。

  7点到19点住在门诊

  “现在该加餐了!”昨日上午10点,重庆晚报记者在市妇幼保健院妊娠糖尿病一日门诊看见,专家向在场的孕妇发放口粮:半个苹果、两块火柴盒大小的无糖小饼干。

  “好少哟,不够垫底。”孕妇杨女士幽默地称,和平时在家中相比,这些加餐食物只够塞牙缝。“再像往常一样吃,你可能就要打胰岛素了。”专家也毫不留情,决不多发放一点。据了解,这些孕妇都是妊娠糖尿病患者。

  该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张媛称,临床上,控制妊娠糖尿病最有效的办法主要是合理膳食和有效运动。该科近日正式成立妊娠糖尿病一日门诊,让妊娠糖尿病孕妇从7点到19点住在该门诊,专家现场对她们进行饮食、运动及自我检测血糖等相关健康教育。

  张媛说,很多孕妇没有具体概念,一天究竟该吃几顿饭,每顿饭该吃多少。在现场,专家们用黄瓜、番茄、土豆、米饭等实物指导,让孕妇通过实物感受,旨在让她们树立起健康的饮食和运动观念,进而控制住病情。

  把水果当饭吃是原因之一

  在现场,身材瘦小的孕妇小孙说,她怀孕后就是一个吃货,除了正餐外,几乎零食不离口,一天到晚就是吃和睡。

  她列举以前的饮食情况:清晨6点没起床,妈妈就准备好一碗蒸鸡蛋;吃完后睡到9点,再起床吃正式早餐,包括牛奶、面包、营养粥;12点吃午饭,桌上的鸡鸭鱼肉样样有,尽情吃;下午三四点,妈妈炖骨头汤等加餐,一喝两三碗;晚上六点吃完晚饭后,睡前还要加餐。此外,西瓜和葡萄等零食,随时想吃就吃。

  张媛认为,正是这种憨吃傻睡的饮食环境,导致了小孙患上了妊娠糖尿病。她称,在临床上,大多妊娠糖尿病孕妇都缘于吃得太多、吃得太好,营养过剩了,以及不少孕妇把水果当饭吃,认为不长肉。事实上,西瓜、葡萄含糖量极高,多种食物提供了超量的糖分,进而诱发妊娠糖尿病的发生。此外,大多孕妇运动太少,无法及时消耗体内多余的糖分等物质,也加速妊娠糖尿病的发生。

  张媛称,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大多孕妇怀孕后,就进入“吃了睡,睡了吃”的状态。临床上,正是这种海吃海喝,缺乏运动的生活环境,导致妊娠糖尿病发生率在近年呈直线上升趋势。

  她透露,上世纪末的调查显示,我国孕妇糖尿病发生率只有8%左右,而卫生部门最新流学病调查显示,孕妇妊娠糖尿病发生率已高达17%,短短的十多年来已翻倍增长,几乎10个孕妇中就有2个人患病。

  日常饮食坚持12345原则

  张媛称,妊娠糖尿病对孕妇和胎儿来说,危害巨大。首先,对孕妇本身来说,或可能导致孕妇合并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泌尿系统感染,甚至可能引起胎儿异常死亡和流产;对于胎儿来说,危害更大:近期可能诱发巨大儿、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新生儿黄疸等。远期可能导致儿童肥胖、糖尿病以及直接影响智力、精神行为不良发育。

  孕妇如何远离妊娠糖尿病呢?张媛称,孕妇的日常饮食可坚持“12345原则”,即每天一瓶牛奶、2个鸡蛋、3两肉类、400克主食和500克蔬菜水果。

  此外,最好多选择苹果、西红柿等含糖量偏低的水果,以及多做简单的家务活、专为孕妇量身打造的瑜伽操等,都可以可以试着做一做。

(责任编辑:西西)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