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7月南京楼市也高烧 万套认购量创3年半来新高

2013年07月31日 09:27   来源:现代快报   马乐乐

  南京高温仍没有“退意”。与天气火热“旗鼓相当”的是南京楼市。

  截至30日傍晚6点半,南京7月新房认购量9863套、成交8238套,算下来日均认购量328套。

  学租房悄然升温,一年来租金涨幅达到或者超过20%。

  7月份是买房淡季?不按常理出牌的楼市再次跌碎了人们的眼镜——买房人的热情似乎也被7月骄阳点燃。现代快报记者根据网上房地产统计发现,到昨天傍晚6点半为止,南京楼市7月份新房认购量9863套、成交8238套。算下来日均328套的认购量意味着,7月份新房认购量将达到一万套!这是自2009年12月以来的楼市最高量。

  疯狂的7月楼市

  认购量1万套,库存跌破3.5万套

  今年3月份南京楼市爆发,创造了月度认购9500多套的纪录,为2011年限购令以来最高。不少专家都认为,下半年随着供应的缩减和房价上行的压力,楼市销量会有所下降,上半年的“金三”将成为全年高点。但下半年的第一个月就用诡异的万套,打碎了专家的判断。

  在房企疯狂卖房之后,楼市库存在7月末跌破3.5万套大关,到昨天傍晚只剩34800多套,再创今年新低。

  与此同时,房价依然在涨。365网站统计的数据显示,7月份南京26家楼盘涨价,降价楼盘仅有3家。

  谁在卖房?

  江北河西楼盘销量大

  到底是哪些楼盘在疯狂卖房?网上房地产显示,7月份楼市销量前十名的门槛竟然高达300套。六合的荣盛龙湖半岛7月份大卖900套占据头名,江浦不限购的商业项目东方万汇城则卖出了750多套,两个相对低价的楼盘带动了销量的大涨。

  河西楼盘在近两个月表现抢眼。奥体新城紫薇园、仁恒江湾城、华新城都在销量排行上冲进前十。网尚机构统计显示,华新城和仁恒江湾城占据了7月份销量的前两名,分别高达7.7亿元和7.3亿元。

  谁在买房?

  刚需人群不减,投资客增加

  从销量排行上看,7月份楼市的刚需、改善、高端、投资楼盘一齐爆发,虽然正式开盘的楼盘数量不算很多,但各种买房人的追捧造就了疯狂的7月份。

  没有人会再相信,骄阳似火的天气里排队抢房的全部是刚需。“刚需依然希望能买到房,但是投资需求明显增大了。”江北一家开发商表示。这样的判断出现在全城各个区域的售楼处里。江北一家楼盘的负责人私下表示,楼盘开盘定价不低,但依然被买房人疯抢,原因是“里面恐怕有两成投资的”。他不无担忧地表示,其中不少投资客都是实力非常有限的,“手里有个二三十万的积蓄,还有贷款的资格,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很盲目地跑来买房”。

  江苏省房协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李智分析,今年2月底“国五条”出台后,3月份南京二手房销量创造天量,其中很多是投资客抛房所致。“但是这些人事后发现,‘国五条’是吓唬人的,他们把钱放在手里不知道如何投资,看到房价又涨了,于是钱绕了一圈又回到楼市了。”他认为,投资客的不断增加正是这几个月的明显特征。

  分析

  预期看涨+地价上行成为推手

  南京房地产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张辉认为,预期看涨是楼市在淡季爆发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房企看好后市,很多买房人也看好后市,投资客的风险偏好上升,购房意向强烈,直接推动了销量的上涨。”他认为,目前楼市已经陷入了供应量不足、供求关系紧张、涨价、买房人追涨、供应量继续缩小的循环之中。

  近两个月,南京土地市场火爆,仙林湖、江宁上坊、江浦、江心洲等多个区域的地价纷纷拍出新高。张辉认为,“地王”频出直接刺激了房企和买房人。“买房人会算账,晓得‘面粉’和‘面包’的关系;开发商趁势加强‘地王’营销,不断用地价上行的消息来鼓励购房。”张辉指出,楼市已经明显出现了过热的现象,投资客大量增加、刚需人群被迫透支未来消费,再加上7月份的认购天量,都应当成为狂热中的“清醒剂”。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