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加快番禺"垃圾肥"土壤监测 修复受害土壤

2013年08月05日 08: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4日晚从广州市环保局了解到,该市将尽快完成对之前媒体曝光的番禺金山村菜农使用“垃圾肥”种植蔬菜的农田土壤进行的监测,并将根据监测结果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整治方案,同时继续动员农户清理田间垃圾,番禺已被要求及早出台土壤修复方案。

  7月30日,广州市环保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柳参加广州电视台一个访谈节目的录制时,记者当着他的面播放了近日在番禺金山村菜地拍摄到的视频,视频中拍摄到菜地里注射器、药瓶子、废电池等垃圾赫然在目。

  这一现象在2012年年底曾被网友及媒体披露,权威机构检测到当地土壤和蔬菜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相关部门对其查处半年多后又死灰复燃。

  针对这一问题,该局4日对媒体表示,目前已和番禺区环保和农业部门到金山村现场查看,田头已没有垃圾肥堆放现象,据当地农业部门介绍,根据目前当地蔬菜种植的方式,田间土壤中的废电池、药瓶、包装盒及玻璃碎片等废物还无法在短时间内清除。

  自2012年底垃圾肥事件曝光后,番禺区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府通知,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其中,区农业局负责农田的安全检测、重金属治理及土壤修复;区环保局负责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城管局负责生化堆肥试点及严控违规使用垃圾肥;镇街负责清除田间现有垃圾肥。

  此外,番禺区环保局已制定了农田监测方案,并开展了土壤监测,目前正在对数据进行核实、整理和分析,将在两周内完成土壤监测分析报告的编写。(完)

(责任编辑:王姣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