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儋州环卫工每月可领300元高温补贴 将住上经适房

2013年08月21日 08:35   来源:南海网   李晓梅 谢军辉

  海南儋州环卫工惊喜连连 明年将乔迁经适房

  这些天,海南儋州市近900名环卫工接连收到一个个惊喜。

  儋州市卫工人今年起每月可领300元高温补贴;8月22日起将分批安排环卫工在儋州市人民医院免费体检;已动工建设的350套经济适用房明年初竣工后,将交到住房困难的环卫工手中……

  这些惊喜都源于儋州市环卫工郑玉娟7月31日向省委书记罗保铭大胆建言、提出困难,儋州市方面迅速落实,为环卫工解决了难题。

  儋州市环卫局第四环卫队副队长郑玉娟(右)每天都要走上街头检查环卫工作,与环卫工人一起把儋州市打扮得清爽干净。(南海网记者 李晓梅 摄)

  儋州市大部分环卫工人都来自农村,家庭条件困难,面临住房难、工资待遇不高的问题。(南海网记者 李晓梅 摄)

  儋州市环卫工人今年起将可领到高温补贴,每年参加免费体检。(南海网记者 李晓梅 摄)

  已从事环卫工作25年的郑玉娟说,儋州市的环卫工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条件非常困难,每月1200元的工资。“我以前也工作在一线,能深刻体会到大家生活的艰辛。”基于这份感同身受,郑玉娟大胆地向省领导提出了四个建议,包括为环卫工人发放高温补贴,提高环卫工待遇,解决环卫工住房难题,为环卫工每年免费体检。

  而这些,都是一线环卫工真切的心声和埋藏许久的愿望。

  儋州市环卫工人兰润花已在环卫岗位上工作12年,家住南丰镇乡下的她,因城区没有住房,只能每天骑近1个小时的电动三轮车往返于家中和市区,用微薄的收入支撑起一个家,照顾年迈的公婆、患肝硬化的丈夫以及年幼的孩子。 “希望政府能提高我们的待遇,为我们解决住房难题。”兰润花说,每当她在烈日下或暴雨中工作后,最期待的就是能回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家,那种感觉想着都温暖。

  对于环卫工人的这些愿望,儋州市环卫局局长吴冠华说,政府部门目前正在逐步落实解决。从今年起,除了为全部环卫工人发放高温补贴外,还将于8月22日起分批组织环卫工人前往儋州市人民医院免费体检,以后每年的“环卫工人节”都将组织免费体检。

  针对住房难问题,儋州市委市政府已同意环卫局与企业合作建设经济适用房,专门安排给环卫工人,首批已动工建设350套,预计明年初竣工后将交付使用,加上部分环卫工已有住房,环卫工人住房难问题明年将基本得到解决。

  针对提高待遇问题,吴冠华介绍说,环卫工人的待遇正逐年提高,2008年,环卫工人月薪为500元,至今已到1200元,还有五项保险,解决了环卫工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待遇还将逐步提高。

  吴冠华说,通过努力,儋州环卫工人的住房梦、加薪梦将一一实现。

  (南海网海口8月21日消息 记者李晓梅 谢军辉)

  短评

  给环卫工人发放高温补贴,每年进行免费体检,继续提高工资待遇,逐步解决住房问题……儋州市这一系列让工人们都不敢相信的惠民政策,源于一名老环卫工人郑玉娟给省委书记提的一个意见。

  郑玉娟之所以敢大胆直言,是因为25年的环卫工作经历让她有着切肤之痛,她深知环卫工人高温作业的苦、工资待遇低的难、渴望遮风挡雨的家的盼,她感同身受。

  的确,对环卫工人仅有敬意是不够的,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关怀,提高工资待遇,完善福利制度,改善工作环境,加大机械化程度,才是最迫切的。

  各级政府和机关领导干部需要明白,光坐在办公室里是搞不好“群众路线”的,基层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课堂,要把课堂摆进基层,摆到农村,摆向街头,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了解群众困难和疾苦,真心倾听和回应群众的呼声,从而实现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转变。 儋州市此次对群众意见迅速作出回应,是一个表率。我们希望看到更多这样实实在在的行动,也希望有更多实效显现。

(责任编辑:邓一)

閸掑棔闊╅崚甯窗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