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热浪"烤"问应急机制 保障高温下"体面劳动"权

2013年08月08日 02:39   来源:东方网   

  据《劳动报》报道,百年难遇的热浪,漫长的高温煎熬,今夏的异常天气对申城造成了极大压力。开放社区服务中心场所、地铁允许“纳凉”……近期,应对极端高温天气,上海也出台了不少应急措施。然而,如何把“临时举措”变为“制度保障”,成为市民普遍关注的话题。

  本报夏令热线此前连续三天刊发快递员的高温权益调查报道,引发社会各方高度关注。市人大代表厉明今天将向市人大常委会递交书面意见,呼吁启动对相关法规的修改增订,督促加大执法力度,让普通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中也能够“体面劳动”。

  应急预案能否更细致

  为了最大程度降低高温天气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避免次生、衍生灾害发生,维护城市安全运行,2009年,申城曾出台了一份《上海市应对高温天气应急预案》,其中明确了高温天气的监测与预防、预警响应、应急处置和后期处置等。

  记者查阅后发现,预案内容包含了各部委办具体工作。例如在高温红色预警发布后,建设交通部门应加大对建设单位、建设工程等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强施工人员的高温防范工作,停止非必要的户外施工;教育部门指导、督促学校做好高温防御工作,停止户外教学活动,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加强对相关场所防暑降温的检查。水、电等公用设施管理部门做好应对极端用水、用电高峰准备,采取有效避峰措施,优先确保居民和重要部门用水、用电;做好供水、供电故障抢修的应急准备等。

  而今年以来,市政府已明确要求,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等公共资源,方便市民就近避暑。市民防办也专门发文,要求各区县民防系统积极配合社区,利用文化体育场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及具备开放和使用条件的应急避难场所作为避暑场所,主动为市民提供防暑服务。

  不过,这些“送清凉”措施却并没有在这些应急预案中得到细化。对此,有专家指出,近年来高温天气日益增加,极端温度不断出现,上海应该研究进一步完善应对极端高温天气的应急联动机制,将目前出台的部分临时举措化为制度保障,从而更好地确保职工权益和民生利益。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