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汽车产业战略是否应调整

2013年08月09日 10:27   来源:南方日报   会副主席

  彭 澎

  正当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宣布破产的时候,广州有一份文件拟将汽车产能指标从450万辆下调为超300万辆。其后有关部门又出来解释:450万辆的目标是指的包括广州在外地的一些厂的总产能;而超300万的目标指的是广州本地的汽车产能。两个数据口径不同。并非下调产能目标。尽管如此,但是广州当初要成为中国底特律的目标,似乎也该到了调整的时候了。

  中国在十年前开始进入汽车时代,但这十来年,不仅汽车消费突飞猛进,而且汽车产量一年跃上一个台阶。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90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我们要看到,中国大约是在金融危机中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的,而金融危机也多少促成了底特律在产业调整升级中的最后沉沦。

  可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汽车业经过这些年的高增长,一方面有能力买汽车的家庭大都有了一台车,目前要么是更新换代,要么是买第二台车。另一方面,欧美经济不景气,各国汽车厂家纷纷把主战场转向中国市场,投放到中国的产能因而无节制地增加。为了抢占市场,国内外厂家增加的产能短期之内无法消化。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有可能进入一个长期的“中速发展期”,汽车产量也可能由此来到一个临界点,许多厂家也调低了产量安排。

  进入“十二五”,广东把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调结构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针。但广州无论是三大支柱产业,还是近年提出的十大核心产业,都把汽车产业放在第一位。即使在新型城市化发展思路中,也把汽车产业放在四大制造业的第一位。这固然是汽车产业提供的GDP、税收所致,也是广州仍然没有找到一个能替代汽车产业的巨型产业所困。但是,发展会展、物流、商贸、金融、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放在了重要位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了一定成效,在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上,汽车产业在先进制造业中的地位也有一定下降,重大装备制造正在崛起。

  在最近的“保三”战略中,广州不遗余力地避免被天津赶超,自去年8月到今年4月广州汽车业连续持续9个月负增长,对广州的经济发展速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且,广州去年出台的全国第三个汽车限牌令,多少反映了广州汽车拥有量达到的状况和交通拥堵的状况。至2013年5月底,广州中小客车保有量177.5万辆,限牌一年少上牌14万辆。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底发布的《汽车社会蓝皮书》,据测算,2012年一季度,我国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和地区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以上时,就进入汽车社会。因此,从十年前开始进入汽车社会达到一个“国际标准”,具体表现为全国大城市交通拥堵十分严重。据称,在2010年,北京、广州、西安、成都、深圳、沈阳、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已提前进入了汽车社会。本来广州是为全国省会城市交通治堵探路,结果刚好与中日关系紧张重叠,汽车产销都出现了下滑。

  在去年7月,广州却提出将实施汽车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到2015年,广州汽车产能要从上年150万辆增加到450万辆,足足增加2倍,整个汽车工业总产值超过6500亿元。汽车产业占广州GDP约1/4比重,也是广州的第一大税收来源,占税收1/5强。所以,不是说广州从此不再发展汽车业了,而是要转变思路。一是改变对日系汽车全面依赖的格局。安倍继续执政后,中日关系可能在中近期都难以好转,这是广州汽车业过度依赖日系的命穴,其他与日本的经济合作都可能受牵连。二是大力增加汽车出口。据称,传祺首次向科威特出口115辆,而这之前就有许多非本土品牌的广州产汽车出口,这其实大有可为。三是大力开发本土品牌。虽然当前国产车还与洋品牌有差距,但从家用电器走过的路来看,国产车迅速成长是必由之路,广州汽车业要抢占先机。四是通过新能源车找到技术领先的领域。汽车生产我国是后来者,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与洋品牌的差距没有那么大。这些都是在做“减”的文章中考虑今后的“增”的布局和谋略的路径。

  (作者为南方民间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标签:汽车产业广州汽车国际标准汽车社会蓝皮书汽车出口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