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福州地铁站汉代遗址考古重启 与施工同进行

2013年08月12日 08:12   来源:福州晚报   綦芬

在黑色遮阳网下,考古人员正在发掘。

  记者11日获悉,一度中止的屏山地铁站考古工作又重新开始了。福州市考古队已于近日进场,开始历时两三个月的考古发掘工作。

  去年底挖出汉代宫殿区遗址

  去年11月底至12月底,市文物部门为配合地铁一号线屏山站施工,在屏山站工地内进行了一个月的考古调查勘探,获得重要发现。当时从南(银联宾馆南面)往北(永辉超市)布了三四个考古探方,挖出从南北朝到唐五代时期大量的古代建筑和生活遗物,包括建筑台基、王宫花园的小路等,其中最珍贵的是在地下5米多深的汉代地层,发掘出筒瓦、板瓦和铺地砖等西汉时期大型建筑遗址的材料,当时初步认定这里是汉代宫殿遗址。

  地铁施工是否让位于考古发掘?相关部门陷入两难。此后,上述考古探方暂时土方回填。福州市文物部门将考古勘探报告反馈给地铁公司,并召开专家论证会,向市政府、福建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进行层层汇报。

  “专家论证会认为,这里是汉代宫殿区遗址,宫殿区遗址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王、皇帝住的宫殿,另一种可能是下人住的地方。”知情人士11日介绍,“因为没挖到足够证明是宫殿的东西,因此还不能说是汉代宫殿遗址,只能说是汉代宫殿区遗址。像前几年屏山附近的省财政厅、永辉超市基建时挖出的瓦当,上面有‘万岁’、‘未央’的文字记载,可以明确那里是汉代宫殿遗址。”

  如何保留与展示仍未定

  “根据市政府的要求,此次文物部门配合地铁施工进度开展进一步考古发掘。此次是省市联合考古。本月5日,考古队进场清理表面。目前路面还没完全破土,第一层还未挖完。”有关人士11日介绍。

  11日下午,记者在鼓屏路屏山地铁站工地看到,靠冶山路的东头,围挡内正在进行深基坑开挖。一辆挖掘机正在开挖路面,在黑色遮阳网下,考古人员冒着酷暑配合中铁一局地铁施工挖掘。

  “此次扩大考古发掘范围,发掘面积将是屏山地铁站的一半大,有1000多平方米,位置靠近冶山路口,发掘工作将历时两三个月。”相关人士介绍。

  汉代宫殿区遗址会保护下来吗?记者11日听到不同的声音。

  一位相关人士说:“汉代宫殿区遗址在地下5米多深,地铁站建在地下18米处,遗址在地铁站的上方,中铁一局在地下18米处直接挖隧道施工,全从地下走。但冶山路和钱塘巷两个站口会挖到遗址。根据初步规划,遗址将保留下来,以后作为了解福州古城发展脉络的一个窗口,成为屏山地铁站的汉代宫殿遗址。”

  但另一位知情人士说:“遗址怎么保留,保留什么,目前都还没定,要看挖的情况,遗址不可能全部保留。因为2015年,地铁一号线全线通车。屏山站前后站点都已挖了,屏山站必须通车。屏山站的冶山路和钱塘巷两个出入口要通到地面,所以那里的遗址要全部挖掉。另外,屏山站还要建一系列的风井排气,否则地铁里那么多人,氧气不够。目前地铁屏山站的设计没改。”

  新闻链接

  屏山一带地下藏“富矿”

  屏山周边的鼓屏路、冶山路、钱塘巷一带,不仅发现过汉代遗迹,还多次发现唐五代时期的遗迹,地下遗存丰富,有著名的唐代马球场遗址、唐五代城墙、城门遗址。几次较大发现的地点都在冶山路周围。

  闽越古都究竟在哪?《史记》记载:“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意思是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一带建城,作为王宫使用。近20年来,随着大型基础建设频繁,屏山一带考古发掘次数渐多。历次考古发现的“万岁”瓦当,可以佐证这里曾经是无诸当闽越王的皇宫所在地。比如,1991年12月,鼓屏路钱塘巷西口省建设银行基建工地,发现汉代文化堆积层、红黄色宫殿夯土台基以及大块板瓦、筒瓦、汉代素面砖等。1997年10月,屏山市场(现永辉超市)基建工地,又出土数千件汉代建筑残片,其中多块“万岁”字样的瓦当。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间,省、市考古队在省财政厅工地近700平方米的探方中发掘出两期叠压的建筑遗迹,首次在冶山地下发现西汉时期的大型木构建筑遗迹。

(责任编辑:邓一)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