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淠史杭每天补水近4000万方 合肥将获第二轮补水

2013年08月12日 00:00   来源:新安晚报   

  淠史杭每天补水近4000万方

  灌区超6成稻田已喝上“救命水”;合肥将获第二轮城市补水

皋堰泄水闸正向下游输水

  面对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和急剧发展的旱情,抗旱保收、保障饮用水安全成为头等大事。那么,被誉为“生命之源”,对合肥、六安及沿渠400多万城镇人口具有保障任务的我国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目前运行如何?水源是否充足?记者昨天进行了现场探访。

  六大水库向灌区送水

  8月11日上午,记者在淠史杭横排头渠首工程监控室看到,横排头进水闸引水流量达到240立方米/秒,滔滔渠水翻滚向前,正快速流向下游。

  据了解,今年淠史杭灌区栽插水稻916万亩,约850万亩中稻进入需水抽稻扬花期,加之持续高温晴热,每天田间腾发水量(即作物田间需水量)约11毫米,大面积集中需水,导致用水紧张,下游出现较大干旱。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黄堰村的石老汉说,像这样的持续干旱,沟塘堰坝的蓄水早抽干了,必须依靠上游淠史杭大流量放水补充,才能让田里的水稻喝个痛快。

  “在旱情持续的情况下,我们强化抗旱供水调度,灌区三大渠首每天正以450立方米/秒的流量从上游佛子岭、响洪甸等六大水库引水抗旱,并已启用梅山水库的泄洪设施向下游送水。”淠史杭管理总局灌调处负责人说,目前淠史杭三大渠首每天累计向下游输水39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灌区65%的水稻田已浇灌一遍“救命水”。

  据统计,自4月份开灌以来,淠史杭灌区已累计向下游灌区供水19.26亿立方米。同时,灌区下游的抽水泵站已开机从淮河、瓦埠湖、城东湖及巢湖提水浇灌,已累计提水2.6亿立方米,尽最大限度抗旱保苗。

  合肥将获第二轮补水

  大流量农业抗旱输水是否影响城市供水?对此,淠史杭总局有关负责人说:“供水调度上,我们坚持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在抗旱供水调度中也充分考虑了后期干旱时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

  有关数据显示,六安城市供水直接从淠河总干渠引水,目前日均引水量约13万立方米;而合肥城市供水早在干旱前,就已经向董铺水库补给1亿多立方米的居民生活用水,保证合肥城市用水无忧,并计划于8月底适时向合肥进行第二轮城市用水补给。

  “得益于前期雨水天气及时蓄水,使得各水库蓄水较为充足,才保障了如今大量的抗旱用水需求。”淠史杭总局有关人士说。

  截至8月11日上午8时,淠史杭灌区六大水库蓄水量仍有25.55亿立方米,其中向合肥、六安城市输水的淠河灌区上游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和白莲崖四大水库,蓄水量达14.35亿立方米,成为灌区抗旱保收、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坚强后盾和最大保障。(张勇 记者 窦祖军 摄影报道)

  延伸阅读

  淠史杭灌区位于我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实灌面积1000万亩,区域人口1330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淠史杭灌区以灌排体系著称于世。灌区以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多万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纵横交错在岗峦起伏的江淮大地上,实现了雨洪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淠史杭灌区控制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面积1.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灌区优质的水源是1330万人的生命之源,是维持灌区良好生态的源头活水。

(责任编辑:王姣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