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持续罕见高温让人们的身体机能逼近极限,在急诊抢救室里,心脑血管、创伤病例大增,而重度中暑和脓毒症成为今夏两大新型高发病,严重可致死。如何在第一时间给这些患者开通生命通道,考验抢救室医生的技术、心理、经验。
就地抢救打通“生命通道”
8月7日,上海立秋,中心气象台一早就拉响高温红色预警。是日,徐家汇最高气温达40.8℃,为今夏上海第3个40℃以上酷暑天。
清晨7点,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已是一番忙碌:靠墙的位置见缝插针地摆着“加床”、椅子和各种补液瓶,家属疲惫地坐在自家小板凳上,医生和护士们侧身在“加床”、监测设备与人群的缝隙中穿梭查房,小心翼翼好似行走在雷区。
“病人大增,病床不够用,只能在走廊加床了。”新华医院抢救室主任葛勤敏医生告诉记者,持续罕见高温让该院急救数量上升30%至40%,抢救室日均接收30多辆救护车,“昨天最多一次,七辆救护车同时到达”。
早晨8点,葛勤敏组织医生站在复苏室里交班。这是他们最熟悉的“战场”,正中有块40英寸的电视屏,时时波动的曲线正显示急重病人的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身后是两张急救床,目之所及的柜子里整齐地放满各类急救药品与设备,救护车送来的最危重病人先在这里抢救,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送入各科室或手术室。
第一道“警报”来自院外。8:06,救护车特有的警报声由远及近,“病人来了!”葛勤敏对这个声音极度敏感,赶紧跑到抢救室门口。一名中年妇女满头大汗躺在担架上,呜咽地说“胸痛”。
“她心脏不好,心跳慢的时候每分钟只有30-40次。”“胸痛”妇女的家属着急地告诉医生。两个医生赶紧取来床旁心电仪,在担架车旁拉出心电图,显示正常。“打开静脉通道,抽血送检;保留身体输液通道畅通,为随时急救做准备。”按医院分诊标准,葛勤敏将患者作为A级病人(危重病人)留在抢救室一楼观察。
“引发胸痛的原因很多,不少是致命的,比如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食道破裂,如果没能及时发现病因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葛勤敏语速极快地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