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收房行动”回收保障房215套

2013年08月14日 09:35   来源:广州日报   刘畅 杜青阳

正在选保障房的市民。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昨日带队视察保障房建设和管理情况

  本报讯 (记者刘畅 实习生杜青阳摄影报道)昨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天、副主任周光明率逾40名人大代表,冒雨集中视察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情况。代表们先后视察了地铁5号线塘朗山车辆段地铁上盖保障房、深圳最大的保障房项目龙悦居,以及公租房家庭选房现场,对近期备受关注的保障房空置、弃租、质量问题以及骗租骗购惩处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和询问。副市长吕锐锋、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现场介绍了有关情况,并透露深圳市保障房已启动“收房行动”,对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依法“收房”,目前已收回保障性住房215套。同时,对骗购骗租申请人将“严格处罚”,目前已启动以2岁孩子名义申请保障房的家庭的违规处罚程序。

  视察现场

  万余户仅2个幼儿园?配套不足致“弃租多”

  记者随视察组首先来到了塘朗车辆段地铁上盖保障房项目现场。这是深圳借鉴香港经验,本土自主实施地铁上盖物业开发的第四个项目,由市住房和建设局委托市地铁集团公司代建,计划总投资约27.5亿元,共计3825套。项目于2011年6月开工,计划于2014年12月竣工。

  龙悦居

  深首个绿标保障房项目

  随后,视察组记者来到了位于龙华新区玉龙路的龙悦居保障房。据了解,这里有11111套房,全部为精装修,且已经基本装修完毕。记者现场观察发现,龙悦居的小区绿化以及环境建设几乎可以媲美高档小区,厨房、卫生间的配套设施已经装修完毕,房间铺的是木地板,空调也已经安装完,且都属于精装修。同时,这里还是深圳市首个全面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

  而走进该小区的选房现场,几乎坐满了一屋子黑压压的选房市民,当工作人员按顺序报编号时,选房人便可前去选房。在签房的房间里,记者正好碰到了两户刚刚签房成功的户主,一户是一位带着两岁女儿的单身妈妈,另一户则是两个刚毕业在深工作1年的情侣。刚工作1年的小李告诉记者,他选到了一间55平方米的单身公寓,每月租金600多元,“里面基本装修都有了,很方便。”小李说,不过据他所知,他们单位有170多位符合申请龙悦居公租房条件的员工,但绝大部分都弃租了。“主要是嫌这里离工作单位远,交通不太便利吧。”他说。

  弃租有因

  配套和交通需加大力度

  在龙悦居现场,弃租太多,入住率太低,会否造成保障房公共资源浪费的问题引起多位代表的关注。市人大代表肖幼美特别在现场询问了有关负责人。肖幼美告诉记者,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住建局目前的统计,深圳保障房和申请者之间的比率约为1∶1.5,若有人弃租,后续会有符合条件的人员陆续顶上,总体来说深圳保障房数量相对需求来说仍是不够的。“但是,配套和交通问题确是要引起注意的,市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在规划新打通一条龙悦居附近到市中心的道路,相信交通问题会陆续有改善。”她说,深圳土地资源比较紧张,在中心地段基本选不到位置,但是保障房又是刚性需求,建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也是无奈之举。不过,也有人大代表现场注意到,1万多户家庭聚集龙悦居,但配套幼儿园只有2个,未来该片区的小孩入园读书等问题亟需引起关注。

  “保障”总量

  “十二五”末建成48万套保障房

  据深圳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现场介绍,全市今年在建保障房项目有125个,计划总投资616亿元。“这样,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性住房总量将达到48万套,后续管理压力巨大。”该负责人说。

  打击骗购 保障房也需“保护”

  代表建言 建群防群治惩治机制

  深圳保障房曾多次曝出“豪车门”、“租售门”事件,资格审核广受诟病,骗购现象也由来已久。对此,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昨天在现场自曝,近期曝光的有家庭以2岁小孩名义申请保障房的事情,已经启动惩处机制。按照规定,对于骗购、骗租、骗补的行为,会依照相关法律依法查处,最高可罚20万元,且终生不得再申请保障房。

  该负责人表示,针对深圳市住房保障的新情况、新形势,深圳还将开展多项行动,包括“收房行动”,对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依法“收房”,目前已收回保障性住房215套;“严格处罚”,启动系列违规处罚程序,依法查处保障性住房申请、受理和使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将创新改革、建立“三位一体”模式,包括政府直管、业主代管、企业托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保障性住房新型管理模式;同时,将“摸清家底”,开展市本级投资的53个住宅区保障性住房及商业配套设施调查统计工作,摸清家庭,规范管理。

  对此,市人大代表杨剑昌现场建言,深圳应建立“群防群治”的惩治机制,发现骗租、骗购行为不仅只在住建局官方网站上公布,还应将违法情况通知到申请人所在单位和社区,提高违法成本。另外,对中低收入的白领和“年轻蓝领”也应启动保障房机制,真正实现在深圳“居者有其屋”。

(责任编辑:王姣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