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819万深圳人在用互联网 万人拉动经济12亿

2013年08月16日 17:50   来源:羊城晚报   宋毅

  819万,78.1%,11.9亿元人民币……这是一组关于深圳网民、上网人口比例和万人网络经济拉动的数据。在15日召开的《2012-2013深圳市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深圳市网络媒体协会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互联网在深圳发展的各种数据。报告显示,深圳是全国最互联网的城市,而据预测,随着上网人群的相对饱和,深圳第900万个网民要到2016年底才能诞生。

  七成人无线接入宽带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深圳总体网民规模达到819万,网民渗透率高达78.1%,而广东省这一数据为63.1%。据预测,由于上网人群接近饱和,深圳市网民增长速度已经由几年前的两位数降低到目前的一位数,而这一增幅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下降,而第900万个网民,将在2016年底才会产生。报告称,深圳互联网超过了韩国和新加坡的发展水平。

  报告告诉我们,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和手机等主要的媒介之中,深圳网民信任程度最高的是电脑(网络),选择比例为34.3%。报告还称,在819万深圳网民中购买了宽带服务的占大多数,2012年使用宽带上网的就有757.8万人,92.5%的深圳市网民都使用宽带接入互联网。目前使用最多的宽带接入方式是无线网络,达到72.7%。

  万人拉动经济12亿

  报告指出,庞大数量的深圳网民,对经济的拉动力也不可小觑。“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是深圳网民的特点,深圳市网民规模每增加1万人,对深圳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是11.928亿元。

  2012年深圳网民对互联网经济新增贡献为600万个小时,全国网民对互联网经济新增贡献为19.7亿小时。报告调查发现,深圳网民收入偏高,集中分布在2000-5000元,所占比例为52.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8个百分点。深圳市网民中企业一般职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明显偏多。

  在报告中,54.9%的网民主要通过电脑(网络)获取信息,65%的网民通过手机(移动网络)获取信息,选择电视和报纸作为主要媒介的分别为34.1%和52.3%。

  移动终端上网方式的增加显示了网民对上网随时随地的需求也在同步增加:2012年,深圳市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9.7万,较2011年增长了8.8%。深圳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7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手机上网既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技术更新,也得益于深圳涌现出更多的公共免费WIFI、商业WIFI。

  网络购物发展最快

  报告称,深圳手机网民更偏年轻化。2012年深圳手机网民用户更加集中在20-29岁,这一群体占深圳手机网民的33.0%,高出深圳整体网民相应比例3.3个百分点。

  深圳手机网民平均学历水平与深圳整体网民基本持平。2012年深圳手机网民中高中学历的用户达到35.4%,大学本科以上的用户占17.9%,略高于深圳整体网民。

  2012年,深圳网民手机上网频次较高,有58.4%的深圳手机网民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多次。

  在地铁上,餐厅里,随时可以看到用手机上网的“拇指族”,他们在看些什么,玩些什么,报告也一并告诉了我们。深圳网民手机上网使用最多的应用是手机聊天、手机新闻、手机软件安装和手机搜索,用户使用率均在70.0%以上,有85.8%的深圳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即时通信,77.2%的深圳手机网民用手机上网看新闻。

  报告显示,2012年,深圳地区受众最广的前五大网络应用分别为网络新闻(90.2%)、即时通信(87.9%)、网络音乐(85.2%)、搜索引擎(83.4%)和网络视频(74.3%)。发展较快的应用分别是网络炒股(22.0%)、团购(30.4%)和网络购物(57.8%)。(记者宋毅)

(责任编辑:袁霓)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妞嬪海鐭嗗〒姘e亾妤犵偛顦甸弫宥夊礋椤掍焦顔囬梻浣告贡閸庛倝宕甸敃鈧埥澶愬閻樼數娼夐梻浣稿閸嬪棝宕抽妷銉庢盯宕ㄧ€涙ǚ鎷洪梺鍛婂姇瀵爼骞嗛崼銉︾厵闁告劕寮堕幑锝囩磼椤旇偐澧︾€规洖宕埥澶娾枎韫囧海绱﹀┑锛勫亼閸婃牠鎮ч鐘茬筏濞寸姴顑呴崙鐘绘煏閸繃宸濈痪鎯с偢閺岀喖骞忕仦鐣屽帿闁诲孩鐔幏锟�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1101020200978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