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四大运营商将在江苏投446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2013年08月19日 15:09   来源:新华日报   曹旭超 黄伟

  17日,国务院公布“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明确了2020年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间表”。记者昨从省经信委了解到,2011年我省就开始启动“宽带江苏”5年提升行动,相关指标高于“宽带中国”提出的2015年目标值。

  截至2012年底,我省手机百人拥有率达到94.6部/百人,互联网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2%,有线电视家庭普及率达到70.5%。根据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总体达到国家一类地区水平”目标,今年5月,我省动态调整相关目标值:农村平均接入带宽由12M提高至20M,手机百人拥有率由114部/百人提高至130部/百人。而按照“宽带中国”的要求,农村接入带宽到2015年达到4M即可。

  “‘宽带中国’制定的前期,江苏一直在关注跟进。”省经信委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处处长姜良介绍,“宽带江苏”是在“十二五”规划制定时提出的,目标值定到2015年,“宽带中国”提出了2020年的目标任务,“宽带江苏”的新的时间表将于近期对照提出。按照最新调整后的投资计划,今年移动、联通、电信、广电4家单位将在江苏投资446.2亿元,重点在信息通信网络升级、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苏北和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提升上取得新突破。

  那么,未来8年的宽带布局发展会让网友体会到闪电一样的速度么?“宽带接入能力并不等于实际下载速率,我们下载电影时的128KB/s、103KB/s是字节,而运营商提供的线路宽带单位是比特,1字节=8比特。20M宽带实际的下载速率是2.5MB/s左右,再加上传输损耗,速度远不是想象的那样快。”南京邮电大学电信专家姚国章教授解释,20Mbps的宽带接入下,下载一部1G的电影大概需要7分钟,观看大型体育赛事直播不会出现卡屏现象。

  目前宽带市场主要由电信、联通、铁通和广电组成,带宽最高的是电信。“此次方案,国家只是放开了接入带宽,却对网站资源的互联互通只字未提。”中国联通江苏分公司产品创新部负责人邢晋显然并不乐观,“电信可以达到20Mbps,联通勉强可以,但铁通很难达到。”他认为,不改变现有机制的情况下,宽带全面升级到20Mbps不太可能。目前,长江以南的市场由电信掌控,长江以北的市场由联通掌控,而铁通(移动)只能通过第三方租用电信、联通的出口带宽,人为设置的这些障碍,导致用户不可能高速自由访问互联网站。“要想保持用户量不变,带宽达到20Mbps的话,就要对通信设备扩容,而扩容需要大量投资, 扩容1倍,投资却不止一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铁通有关人士透露,一旦运营商增加投资,每个家庭的网络接入成本也会上升,这部分成本势必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个方案从国家层面发出,意义非同一般。”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表示,方案将会使宽带建设只依靠运营商的局面发生改变,宽带如同供水供电、桥梁道路一样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基础性作用不言自明。而邢晋也认为,只有将基础资源收归国有,才能结束运营商的恶性竞争。不仅于此,要打破宽带覆盖瓶颈,还要打通物业、小区的“最后一公里”。邢晋坦言,宽带入户,每户成本大约150元。为了抢夺客源,运营商不仅不收取初装费,还加送各种补贴。如此一来,物业、小区占据主动地位,宽带入户也成了权力寻租地。据了解,工信部与住建部门曾多次联合发文规定“楼道口线缆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不允许独家垄断,保障用户自由选择的权利”,然而,利益驱动下,这些资源成了各家争夺的香饽饽。因此,实现“宽带中国”的战略计划要两手抓,不仅从实质上解决网站资源互联互通的问题,还要彻底打通最后一公里。省经信委负责人也表示,下一步,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抓信息产品和商业服务模式创新,最终推动“宽带江苏”成为居民信息消费的新亮点。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