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柳州市区周边的一座座汉代古墓,一直被视为当地“分量”最重的地下文化遗存。但记者近日前往柳江县“九十九堆”汉墓群实地探访时发现,这一自治区级的重要文物点正遭受来自耕作与盗墓的双重威胁,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沿江分布百余汉墓
“九十九堆”汉墓群坐落于柳江县白沙乡大田村、水山村之间的柳江西岸台地上,总体呈带状分布,总长接近8公里。据当地村民介绍,沿江分布的“大土堆”曾有99处,但多年来因风雨侵蚀、人为破坏,很多被夷为平地,至今仍能找到痕迹的,大约只有三分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初,柳州地区文物工作队调查发现,“九十九堆”有封土可数的汉墓尚存30余处,以通常1:5的比例计算,地表之下很可能还存在上百座未发现的汉代古墓。据了解,“九十九堆”残存的坟丘都有1.5—2米高,直径10—15米,虽历千年沧桑,依旧巍峨壮观。
保护状况不容乐观
“九十九堆”的正式名称是“新安汉墓群”,因为汉墓带的中心地段,就位于白沙乡的新安村一带。8月15日,记者来到新安村,在几名村干部的帮助下,对当地汉墓的保护状况进行了一番调查。
在新安村旁的一片小树林里,至今还能看到两座汉代古墓封土堆。村委副主任黄廷凤告诉记者,这是当地保存较好的两座汉墓,基本没有遭受盗墓破坏。不过,其中一座的封土堆上却能看到人工挖掘的坑槽,村民们表示,那是农业生产或取土垒墙造成的。
在村民陈启乾家,记者看到其收藏的汉代陶罐、青砖等物件。陈说,这些陶罐、青砖都是他在地里耕作时偶然捡到的;村民经常能在地里翻出一些砖块、陶器的残片,但保存完整的不多。早些年文物部门进村调查时,陈启乾家中作香炉使用的那只陶罐,被鉴定为汉代四系罐;而表面有几何图案的大方砖,则被鉴定为汉代墓砖。
在新安村外数百米的甘蔗地里,还分布着10余座大大小小的汉代古墓。记者实地走访时却发现,几乎每座汉墓都有盗挖痕迹,一些盗洞从封土顶部直通墓室,墓中有价值的随葬品可能已被洗劫一空。
抢救发掘刻不容缓
记者从柳江县文物管理所了解到,“九十九堆”是该县为数不多的一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自治区文物队曾对其中5座受损较为严重的墓葬进行清理,出土了铁灯、铜碗、陶罐、陶屋、滑石人面具等珍贵文物,其中的东汉线刻滑石人面具雕刻精美、造型生动,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尽管如此,“九十九堆”尚未发掘的其他汉墓,保护工作却困难重重。
“自古以来,这些汉墓就屡遭盗掘,破坏相当严重!”柳江县文管所所长熊爱云告诉记者,该文物点距县城近70公里,有一段还是山区砂石路,往返一趟至少要5个小时,但县一级文管部门的工作经费和人员配置都很有限。而近几十年来,当地农业生产中的深耕深挖和取土活动,也时刻威胁着文物的安全。
熊爱云表示,目前,“九十九堆”汉墓群的许多墓葬都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要在地表封土堆彻底消失前保住地下尚存的珍贵文物,惟一的办法就是开展抢救性的发掘工作。不过,当地文管部门并不具备考古发掘资质,她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引起上级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及时组织抢救保护,避免地下文物继续流失。(王剑)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