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前7月重庆内外贸增速依然强劲 进口及加工贸易大增

2013年08月22日 07:59   来源:新华网   

商报图形 徐侨唯 制

  商报记者 李华友

  今年来,尽管面临着全球经济低迷、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国外需求下降等情况,但我市内外贸增速依然明显。昨天,来自重庆市发改委的数据,1~7月,全市外贸进出口值364.7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增长幅度位列全国第六位。内贸方面,前7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2541.8亿元,同比增长13.4%。

  外贸

  进出口同比增长20.6%

  数据显示,1~7月,全市外贸进出口值364.7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增长幅度位列全国第六位。其中,出口252.3亿美元,增长13.4%,进口112.4亿美元,增长40.6%。

  不过,环比看,7月外贸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但有趋缓的态势。当月,全市外贸进出口值63.1亿美元,环比下降17.1%。

  市外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受民营企业进出口下降的影响,7月全市外贸进出口值环比出现趋缓态势。不过,我市大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积极出台鼓励进口政策,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拉动了全市进口快速增长,7月进口值达20.5亿美元,环比增长10.6%。

  进口和加工贸易大增

  “前7月的全市外贸呈现两大特征:一般贸易总值小降、进口大增;加工贸易继续大幅增长。”市外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解读称,从总体趋势看,今年下半年我市外贸进出口将稳定增长。

  数据显示,1~7月,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值下降4.5%,当月下降23.1%。但一般贸易进口大增,1~7月增长17.7%,当月增长49.3%,环比增长51.8%;1~7月,全市加工贸易额为158.3亿元,增长76%。

  重庆社科院企业研究所所长王秀模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重庆与国际发达经济体联系越来越紧密,渝企走出去、外面的企业走进来的投资活动频繁,这从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就能看出。1~7月,全市对欧盟实现进出口73.6亿美元,增长6.2%;对东盟进出口67.5亿美元,增长24%;对美国进出口58亿美元,增长9.2%。此外,对香港地区进出口24.9亿美元,增长5.1倍;对台湾地区进出口15.2亿美元,增长93.2%。

  内贸

  六大类商品卖了1096亿

  “7月受天气影响,营业额出现下滑。”在新牌坊从事中餐生意的曾先生昨日表示,营业额由80万元少了12万元左右。

  事实上,曾先生的生意下滑并非个案。据市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与6月及上半年情况相比,7月全市进入高温酷暑期,购物、旅游、会展、餐饮等均受到不同程度不利影响,全市消费总体小幅回落。7月当月,实现社零总额351.44亿元,环比下降5.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3.1个百分点。前7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2541.8亿元,同比增长13.4%,比上半年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但前7月六大类主要零售商品累计销售额达1096.01亿元,同比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数据显示,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针纺织品、日用品、家用电器音响器材、石油及制品、汽车分别累计实现销售额224.82亿元、139.82亿元、62.06亿元、117.8亿元、174.8亿元和376.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10.9、17.1、7、10.2和20.6个百分点。

  乡村增速快于城镇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城乡结构保持稳定,乡村增速快于城镇。数据显示,7月,城镇社零总额334.02亿元,同比增长13.1;乡村社零总额17.42亿元,同比增长14.2个百分点,高于城镇0.9个百分点。1~7月,城镇社零总额同比增长13.4%,乡村社零总额同比增长13.9%。

  此外,限额以上主要零售商品同比全部上涨、环比普遍下降。除日用品保持同比环比双增长外,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针纺织品、家用电器音响器材、石油及制品、汽车类环比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特别是汽车类,受5~6月重庆车展影响,7月销售54.98亿元,同比增长21.6%,增幅最大,但环比下降12.6个百分点,反差最大。

  业内分析表示,“金九银十”以及年底消费旺季的到来,预计下半年全市消费总体好于上半年。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