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炒房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加剧了温州的产业空心化。
“我做企业30多年,现在是信心最低谷。”8月19日,年过花甲的温州市天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称“天成贸易”)董事长陈智华这样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苦苦支撑”,陈智华用这四个字描述自己企业的现状。目前,他的公司接近停工状态,而高峰期他的公司的销售额过亿。
天成贸易的困境是温州中小企业现状的一个缩影。此前的2011年下半年,温州爆发民间借贷危机,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当地老板“跑路潮”。
2012年3月,温州金融改革破冰,曾一度被视为是解决民间信贷危机的“强心剂”。但时至今日,温州经济并没有明显舒缓的迹象。
为数众多的温州企业,正扛着不断加剧的债务压力,勉力支撑经营。温州担保圈一位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温州担保协会的10家副会长单位,目前其中6家已经倒闭或"跑路",2家濒临破产,还有2家在勉强支撑,形势很不乐观。”
在温州最大的网站论坛703804上,关于温州经济,哀声一片。
经济指标全省垫底
今年7月,浙江省官方公布的2012年16个经济主要指标中,温州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处于浙江省倒数,其中人均GDP、GDP增幅、规上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9项指标浙江省垫底。
对于数十年来被视为浙江“第三城”的温州而言,这显然是一种尴尬。
“温州经济,没有三年五年,缓不过来。”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周研究温州经济已经30年。
如果说2011年温州信贷危机的高发区是龙湾区,那么工业强市乐清市则成了2013年温州企业困境的另一个焦灼地。
2013年3月,资不抵债的森泰集团向乐清市政府递交了紧急报告,要求破产重整。森泰在乐清当地是明星企业,成立已20年,是跻身中国电气行业百强的低压电器制造企业。
除了泰森集团之外,乐清更多的中小规模企业都面临着各种困难。
企业的困境大多与互保圈有关。“互保”是指互相担保,是企业之间对等为对方保证贷款,当对方还不上时需承担还款连带责任。在温州,互保在近十年来是一种普遍的贷款方式。
“大多数企业参与联保和互保,只要一家出现问题,立即波及其他,因此大家的神经高度紧张,唯恐被波及,气氛比较压抑。”“中国电器之都”柳市镇一家电器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近期,周德文频频遇到来求救的企业家,甚至有企业成天跑到他的办公室来诉苦:资金链紧张,四处求助无门。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温州地区的银企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不久前,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温州市曾组织了一次银企座谈会,温州当地26家银行代表悉数到场,当着市委书记、市长的面,众多中小企业主一边倒地声讨银行。
“银行的抽贷、压贷,使得企业的资金链更加紧张,这很有可能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周德文说。
事实上,包括温州在内的多个地方政府也已逐渐出面协调银行和企业,希望能够帮助企业克服眼前的危机,要求银行不能抽贷压贷。
不过,对商业银行的这种行政性命令,并不能完全化解温州当前的普遍性危机。来自温州市经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监测的15个行业855家温州重点企业,有10个行业出现了利润负增长。
对于许多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的企业,不得不接受另一种命运:减产或者停产。2012年,浙江省人大财经委调研发现,温州60.4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现减产、停产,这其中包括有很多业务也已经进入停滞状态的“僵死”企业。
主动申请破产的企业也在增加,2013年以来,温州两级法院已经受理各类破产案件86件,是2012年全年受理案件的三倍。
产业空心化
在一些温州当地观察人士看来,温州实业环境的恶化,是2008年以后。表面看,当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从企业反馈来看,汇率与税负的变化,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做实业的企业盈利日益困难。
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高歌猛进,房价加速上涨,投资炒房的人盈利更加可观,比那些埋头做实业的人可能赚得还要多。一边是经营环境恶劣,一边是轻松挣大钱,温州商人心理的天平倾斜了,资本的砝码也随之失衡。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银行贷款非常宽松,温州民企多元化投资加速,在贷款“监管缺位”下,这些资金纷纷进入土地市场、房地产开发等领域。2010年前后,温州市区县屡创“地王”,投资方多为制造、贸易等实体企业的“资金联合体”。
在周德文的观察中,从2009年开始,温州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产业空心化迹象,大量资本从实业抽离,大量企业外流外迁。此外,还有一些企业,以实业做幌子,把银行贷款转入房地产、股市或高利贷等领域。这就造成了温州实业发展的基础被削弱,后劲越来越不足。
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自发先行者,以加工制造业起家的温州,在最近几年迅速地走上一条去实业化的泡沫经济之路。泡沫在2011年终于爆发,国内宏观调控的持续收紧,使民间金融环境出现逆转,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潜在矛盾集中爆发。如今,温州新房价格比最高位时下降了30%-40%。
这期间伴随的一个局面是:大企业跑路、中型企业外迁、小微企业因为拆违纷纷倒闭,由于小微企业的倒闭导致大中型企业成本剧增,进一步挤压了大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实体经济恶化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来温州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始外流。
此外,产业空心化也动摇了民间金融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以民间借贷危机为代表的事件标志着,温州民间金融运作的模式已经开始失灵。2011年至今的民间借贷危机几乎影响了整个温州。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温州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
今年7月,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到温州调研时即指出,新形势下温州发展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之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30多年来一直没有摆脱“低小散”的产业结构和县域经济的路径依赖,而且产业“空心化”严重阻碍了温州发展。
金改踯躅不前
“温州金融改革一年多了,但还没有解决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周德文说,言语间难掩失望之情。
某种程度而言,正是2011年下半年温州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直接促成了国家层面的金融改革试验区在2012年3月28日落地温州。
“我对金改的实施方案有一些不同看法。”8月19日,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晋川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对金改的现状“比较失望”。
2011年4月,由史晋川带领的浙江大学课题组,为温州地方政府起草了四份研究报告,提交给温州市委、市政府。这组报告成为日后温州上报国务院“综改方案”的蓝本。
然而,被外界期待甚高的金改试点,当温州经济在下行周期中回稳重起的速度与社会期望值出现差异之后,舆论开始慢慢转而质疑改革的作用和有效性。
一位不愿具名的温州外贸企业老总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所在的企业主圈子,感觉温州金改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还没有实质改善。
“坦率讲,如果温州实体经济没有好转,金改不可能取得很大的成绩。”史晋川说。他比喻说,金融系统就像自来水的网管系统,网管系统修好了,自来水就流畅了,“但如果接水的锅碗瓢盆都是漏的,管线改造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
在周德文看来,目前温州金改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之一,未能突破现有的法律政策条框。
“金改在民间资本直接参与银行业竞争、利率市场化及个人资本海外直投这些核心问题上至今没有实质性突破,对提振当地实体经济作用不大。与金改前相比,本该由民间资本进行筹建的所有中小银行,特别是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仍然严重缺失。”周德文说。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2月21日,来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登记的民间资金为14亿元,其中顺利成交1100多单,累计金额4.23亿元。
另一个可以比较的数据是:温州目前有6000亿元民间资本,持观望态度的相对较多。
再问“温州模式”
过去深受美誉的“温州模式”可以归纳为两个特点:一是极有生命力的草根制造业,二是兴旺的民间金融业。
早在2004年,史晋川就断言“温州模式”将在25—30年后消失。其理由是:温州模式的最大问题是,基于地缘、血缘、亲缘的人格化交易方式导致温州商圈比较封闭,温州的公共权力和私营经济之间可能已经织成了一张“不可触摸的网”,阻碍着投资者的进入。史的观点当时曾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
“传统的"温州模式"已经变成现实的包袱,这十年来,温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没有很好地从初级市场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史晋川说。
2013年1月,民间智库安邦研究机构曾对“温州模式”的弊端作过分析:尽管温州民营经济十分发达,但公共投资却显著不足,市政建设远不如同类地区;民营企业自主发展,却遭遇产业创新的瓶颈,大量实业企业纷纷外迁;社会资本转而参与房地产炒作和民间借贷。随着产业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大量资本外流甚至热钱化,及至发生了2011年的民间借贷危机。
从产业布局上看,温州人起家的行业包括纽扣、服装、开关、皮鞋、打火机等小商品,但大多属于低技术行业,技术进步和上下游扩展空间相当有限。此外,现代商贸业发展滞后,购买力外流严重,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缺失,风险防范难度大,也制约着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温州经济背后还潜伏着更大的商业信用危机。“温州人靠信用起家,信用是温州人做生意的支柱。这两年,我看到的是温州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危机的坍塌。”陈智华说。
“坦率地讲,曾经辉煌的"温州模式"也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才建立起来的,现在温州经济处于痛苦的转型期。”史晋川说,目前来看,这个转型期并不乐观。
前段时间,2011年曾短暂“跑路”的温州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跟周德文有过一次深聊。“胡福林说这十年来,感觉就是做了一个噩梦,他写了很长的反思文章,总结说这是血的教训。”周德文说,“温州的民众和企业家必须要改变过去的跟风现象,一窝蜂进入一个行业去投资。”
而几天前,另一位深陷困境的企业家来到周德文的办公室,说企业就是我的儿子,我能看着他病了,不去想办法治,等着让他死掉吗?
周德文听了这番话后心情复杂,“我希望处在"水深火热"的中小企业可要顶住,千万不要"死"在黎明来临之前。我还是相信温州,是坚定地相信,温州人能走出危机,"温州模式"不会衰亡。”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