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石化“非洲牛郎门”造谣者被刑拘

2013年08月26日 08:37   来源:新华网   邹伟
    原标题:中石化“非洲牛郎门”造谣者傅学胜被刑拘

    记者获悉,为泄愤报复、诽谤他人,在网上一手制造传播“‘情妇’举报副区长、公安分局长”“中石化‘非洲牛郎门’”等谣言的犯罪嫌疑人傅学胜日前被上海市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警方查明,傅学胜,男,1966年生,江苏省东海县人,大学文化,上海雷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法人代表。今年5月,上海市某室内设计装饰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黄某意外死亡。傅学胜与黄某因经济纠纷素有积怨,一直耿耿于怀,伺机进行报复。傅自认为当地公安机关认定排除他杀、系意外死亡的结论“太仓促”,有许多“疑点”可以做文章,自感抓到了一个良机。他要编造一个故事,把黄某意外死亡和最能吸引公众眼球、引发“轰动效应”的“官员贪腐”、“谋杀”等题材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搞臭黄某,也可攻击政府和司法机关。于是他在网上搜索并迅速“锁定”黄某公司所在地某副区长、公安分局长为攻击目标,像导演大片一样,编造了所谓《“情妇”举报副区长、公安分局长》帖文发布到网上,称其“贪污受贿20多亿、拥有60多处房产、包养10多名情妇,并杀害企业家黄某”。该谣言迅速被境内外网站、微博大量转载、评论,网民点击量逾千万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警方还查明,轰动一时的中石化“非洲牛郎门”事件也是傅学胜精心策划、恶意编造的谣言。2012年12月底,傅学胜因参与中石化某项目招标失利心怀不满,为泄愤报复,把矛头对准了中石化。他花数天时间炮制并在网上发布《俄罗斯艳女门续集:中石化再曝非洲牛郎门》的造谣诽谤网帖,称“中标的公司利用‘非洲牛郎’对中石化负责招标工作的一名女处长实施性贿赂,才得以中标并获利40万美金”。为达到“轰动效应”,傅还专门花数千元雇佣了网络水军进行转载顶贴、恶意炒作。该网帖迅速成为网络热帖,三天内百度搜索相关信息达11万余条,严重损害企业形象,尤其对当事人及家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据上海警方介绍,今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已依法查处网络造谣传谣案件380余起、170余人。从查处的案件情况看,当前网络谣言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有组织的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公关公司通过发帖、删帖、炒作、造谣,制造社会热点,借机谋取经济利益;二是因个人问题编造谣言,打击报复、发泄私愤;三是一些微博“大V”为了博取眼球、赚取粉丝,不辨是非甚至捏造不实信息;四是假借“网络维权反腐”编造谣言并恶意传播。警方表示,任何利用互联网制造传播谣言、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警方都将坚决依法惩处。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