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喀则实施造林工程打造“绿色通道”

2013年08月29日 09:14   来源:SRC-1968   

  8月的日喀则,流光溢彩;8月的318国道日喀则段,绿意盎然。车一驶过大竹卡,视野就逐渐开阔起来,映入眼帘的是沿线一排排整齐的绿色“小卫士”。

  “自实施重点区域造林工程以来,连江当乡这个以前‘鸟都飞不过去的地方’,如今沙化蔓延的趋势也得到了有效遏制,318国道日喀则段常年畅通了。”日喀则地区林业局副局长多吉顿珠高兴地告诉记者。

  全力建设“绿色通道”

  自2009年开始,日喀则地区开始在日喀则市周边实施“绿色通道”生态造林工程,东起日喀则市的大竹卡,西至萨迦县扯休乡,长达140公里。截至目前,“绿色通道”共造林、封育10万亩以上,总投资超过2亿元,同时,还带动了农田渠道的配套建设、闲置荒地的综合整治以及中央项目的实施,构建了以林业为主导的“大农业”综合开发区。

  多吉顿珠介绍,“绿色通道”工程包括日喀则市东郊造林工程、西郊造林工程、扯休乡造林工程,是日喀则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林业建设项目,规模大、内容多,涉及多个部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在植树现场,记者看到,作业采取“大坑大苗”,树坑按80cm×80cm的标准挖,树苗胸径则在3.5cm以上,树种主要是青皮柳、新疆杨、榆树、垂柳、二白杨等。为提高树苗成活率,作业人员采用生根粉、保水剂、塑料地膜、客土等方法,科技兴林。整个植树过程,林业技术人员都要现场蹲点,把关各个环节,全程参与,对树苗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每年春秋季,作业人员还要给树苗各涂一次生石灰拌硫磺,不仅有效防治病虫害,还能防止太阳紫外线伤害树苗。

  “经过林业人员几年的努力,才建起了眼前的这条‘绿色通道’。”多吉顿珠感慨。

  据了解,在后续管理上,为提高成林率,日喀则地区林业局一方面加强宣传力度,制定管护措施,完善乡规民约,层层签订林木管护责任制,同时,加强补植补造,填补空白带,加强林木病虫防治工作,并坚持6至10年的持续浇水。

  全民共建绿色家园

  “光靠我们政府的力量植树造林是行不通的,只有发动广大老百姓参与,才能建好我们的绿色家园。”有着22年林业作业经验的多吉顿珠说。

  据悉,在“绿色通道”实施过程中,日喀则地区广泛动员当地群众参与造林工程和“大农业”综合开发,使当地群众成为项目建设的主体、建后管护的主体和实惠受益的主体,实现权、责、利的统一。

  “我们先通过村民大会,把植树造林的思想输送给每个老百姓,让老百姓对植树造林有个直观认识。再就是通过打水井、修水塘,既灌溉树木,也灌溉农田,在农田灌溉充分的前提下,提高农田单位产量,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推动老百姓主动植树造林。最后提出‘谁栽归谁所有’,并免费提供树苗。这样,老百姓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多吉顿珠介绍。

  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绿色通道”的成功实施,有效地恢复了318国道沿线的林业、草场和农业生态系统,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提高空气含氧量、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作用。

  “‘绿色通道’的建设,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田灌溉条件,增加灌溉面积2.8万亩,实现粮食单产从每亩100余斤提高到每亩500余斤,直接提高粮油产量1120万斤,基本上解决了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作模式。”萨迦县扯休乡乡长告诉记者。曲美乡曲美村村民索旺一边栽树,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我也实现家门口就业了,每天不仅有60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的耕种,真是一举两得。”

  “自‘绿色通道’实施以来,风沙小了,水源足了,粮食增收了,收入也增加了,游客们也愿意驻足318国道欣赏这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了。”江当乡曲夏村村民多布杰欣喜地告诉记者。“绿色通道”正如雪域高原的忠诚卫士一般,不仅护住了这片土地,也护住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站在318国道上,远远望去,“绿色通道”两边是一道道“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的美丽田园风景。

(责任编辑:邓一)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