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4万斤病死猪肉流入皖苏豫鲁市场 8部门"没听说"

2013年08月29日 14:33   来源:新华网   徐海涛 周畅
    一头死猪为何能“摁住”八个部门?——4万斤病死猪肉流入皖苏豫鲁市场事件调查 

    一个农民外出打工学会了“收死猪”门道,遂回乡“创业”,半年多收购、加工病死猪肉达20余吨,制成捆蹄、香肠等食品流向皖苏豫鲁4省9个市县市场。

    荒唐的是,这起特大加工销售病死猪肉案在警方侦破之前,地方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无一察觉,并将病死猪肉问题归结于“职能重叠、部门打架”,表示“等今年底机构改革了就好了。”

    乡间“死猪生意”8个月“无人察觉”

    一头头病死猪送上门,在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乡间作坊非法加工,再一车车将切割、“包装”好的死猪肉拉往外地加工销售。在安徽省萧县青龙镇,这样一个病死猪肉收购、加工窝点生意持续红火了大半年,直到公安机关的一次日常巡查才被发现。

    据了解,从事这一病死猪肉加工的是34岁的管楼村村民管某,因搞养殖亏损,去外打工学会了“收死猪”生意经。去年6月,管某返乡与邻居合资,从周边农户、养殖场收购病死猪转卖牟利。年底又发展成收购、屠宰一体,生意愈发“红火”。

    从走村串户收死猪,到有人主动送死猪、雇人加工死猪、一车车往外运死猪肉,管某的“死猪财”越发越大,却一直“生意平安”、无人查处。直到萧县警方在公安部部署的全国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专项行动中,摸排发现线索,才端掉了这个黑窝点。

    “当时满院子堆的都是死猪,大多是高度腐烂,臭气熏天、苍蝇乱飞。”办案民警介绍,管某雇来的几名男子正系着围裙对死猪剥皮、切割,现场查扣整猪及加工好的猪肉、猪骨近4吨。

    管某的生意“购销两旺”,即便在警方讯问时,还有人电话求购600斤猪肉,要求当晚送到相邻的濉溪县。顺藤摸瓜,警方又在安徽萧县临近的河南永城和山东聊城追踪查获两个规模更大的收购制售窝点,现场查扣病死猪肉增至15.3吨。

    据介绍,管某等人在周边县市的养殖场和农村低价收购病死猪,剥皮加工后,将肉卖给黑心商贩制成熟食,这些食品已销往皖苏豫鲁4省9个市县。

    怎一个“失灵”了得:层层监管“没听说”“没发现”

    根据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畜牧检疫、商务、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城管7个部门,直接负责生猪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流通、销售、消费各个环节的监管,还有食品安全办公室负责指导督促。这起案件中,收购、加工时间长达8个月,流通范围涉及四省9个市县,这些监管部门为何集体失灵?

    对病死畜禽,国家要求严格做到“四不准一处理”: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无害化处理。负责巡查、处置、统计病死畜禽的是畜牧检疫部门。

    但记者从萧县青龙镇动物检疫站了解到,他们采取的是“被动监管”方式:“有病死的猪,都是养殖户打电话过来,我们过去处理。”该站防疫员吴义强称,因为管某收的是死猪,不可能送检,检疫站“没听说”所以“也没发现”。

    对这种说法,记者采访的多名养殖业人士均认为“不可能”。“行业内部都有联系,管某家离镇上只有两公里,这么大规模收购、加工病死猪,检疫部门会不知道?”

    负责查处私屠窝点的是商务部门。“可能是管某家太隐蔽,我们的监测没发现。”萧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称,他们平时的精力主要放在正规的生猪定点屠宰上,“收购病死猪私自屠宰算是个新现象。”但据了解,去年青龙镇就查处过一起类似案件,销售病死猪肉达五、六年之久没人管。

    检疫部门“没听说”,商务部门“没发现”,病死猪肉经黑心商贩加工,就此进入流通销售环节。但这一最后关口为何没把住,涉及的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工商部门称他们负责检查超市,病死猪肉主要做成卤菜,而卤菜摊归卫生部门管。卫生部门则称“机构改革了,这块职能我们已经交出去不管了”,拒绝采访。还有部门说:“本地没发现,应该都流到外地去了。”

    办案人员介绍,犯罪嫌疑人不直接卖病死猪肉,而是放入添加剂、淀粉制成熟食,市场监管人员的“目测法”难以识破,主要销往监管更加薄弱的农村市场。“但监管部门如果认真查验卤菜摊的原料供货单据,还是能发现问题。”

    病死猪肉问题:“等今年底机构改革了就好了”

    在采访中,萧县多个监管部门表示,病死猪肉问题原因在于“职能重叠、部门打架”,表示“等今年底机构改革了就好了。”

    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院长江德元认为,机构改革将进一步理顺行政体制,整合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能,但并不能包治百病。体制理顺后如果仅仅是职能集中,新瓶装老酒,能否彻底改变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打个问号。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夏正林分析,许多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于监管机构执法不严甚至腐败造成的。机构改革虽然避免了多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为落实责任制创造了条件,但执法不严甚至腐败的问题却是机构改革本身所不能解决的。

    近期各地查处的多起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案件,暴露出多种形式的执法腐败乱象。山东某地基层检疫员不对畜禽实地检疫,以每份30元至50元不等的价格倒卖检疫出境证明。福建某地工作人员林某、吴某本该负责处理病死猪,为了非法牟利,却供应给肉类加工厂,致使近40吨病死猪肉流入市场。

    目前,国家启动食品安全法修订工作。相关专家认为,要改变相关监管部门“重审批、轻监管”、“有利抢着管,没利让着管”等现象,必须强化问责,通过对疏漏失察、玩忽职守、营私舞弊等行为的惩处,切实落实监管职责。

    此外,切实执行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相关规定,是堵住病死猪肉爬上餐桌的源头性问题。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病死猪肉的相关补贴规定,但补贴额度与病死猪肉的处理成本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对病死猪肉的财政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造成地方政府、养殖户等对处理病死猪都没有积极性。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