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干部驻村入户 让乐豪村花果香飘走上致富路

2013年08月29日 06:38   来源:海南日报   况昌勋 柏彬 特约记者吴孝俊

  免费发放种苗、干部驻村入户,临高主动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乐豪村:花果香飘致富路

  临高县博厚镇乐豪村,村民正在浇灌三角梅。博厚镇引导乐豪村村民以“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模式,由企业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村民提供土地,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庭院花果产业。本报记者武威摄

  现场见闻

  走进临高县博厚镇乐豪村,上万株三角梅围绕着房屋,翠绿欲滴,有些已经“吐”出了几朵红花。院内的菠萝蜜、石榴树,也从石头垒的院墙露出树枝,枝头鸟声脆响。

  “1年前,这里还是垃圾堆。”乐豪村村民符昌明指着花卉苗圃说。

  乐豪村,88户共444人,1700多亩耕地。早些年,除了种水稻就是甘蔗,效益低下,收入一直上不去。因为收入低,村里环境也是脏乱差,房前屋后,都是垃圾。

  如何谋发展?去年8月,县、镇干部到村里“驻村坐班”后,找到花卉产业路子。“一方面可以美化村庄,改变脏乱村貌,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农民增收。”博厚镇党委书记郑争说。正好博厚镇有一家花卉企业,碰到缺土地、缺劳动力的瓶颈。

  为了扶持农民转变产业发展,政府拨出资金,免费向村民发放种苗。不过,还是有相当部分村民不接受,主要是担忧种花不赚钱。

  “如何转变农民观念?光靠嘴皮子说、开口头支票,行不通,农民很实在,得让他们看到实在的成效。”郑争说。于是政府决定,带村民到海口灵山镇参观,看看别人种花卉能不能赚钱。

  “那次考察,感触很深。在灵山镇,一对来自湖南的夫妇,租了10亩地种花卉,每亩租金是2000元,每年的纯收入还有10万多元。”乐豪村小组组长符石永说。回来后,村民不再等干部催,而是主动要种苗。

  为了让农民更好地发展花卉产业,镇里派来驻村干部一头扎到村里,入村驻点,实行“一对一”(一名干部对接一户)帮扶,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社,与企业对接。

  如今,乐豪村村民自觉清理平整房前屋后空闲地70亩,改造残次林40亩,种植了花卉苗木2万多株,建有三角梅花卉党员种植示范区2.5亩,种植菠萝蜜、莲雾、石榴等果树5000多棵。政府还投入了400多万元,完善了文化楼和环村路等基础设施。

  “前段时间,卖了第一批苗,一共400多株,每株25元,有一万多元收入。”符昌明说。种三角梅,每亩600株,保底价每亩最少能挣8000元,种甘蔗每亩收益只有1000元左右。

  临高县委书记李江华表示,乐豪村的发展思路是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了农民居住环境改善与增加收入相结合。今后,临高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博厚镇创建“百村百花”万亩基地,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本报临城8月28日电)

  甘蔗效益太低,可以种什么?

  农民呼声

  时间:8月27日

  地点:临高县博厚镇美伴村

  人物:村民符其贵

  我70多岁了,这个房子的年龄比我还大,已经有80多了,父亲在世时建的,现在门、窗都已经烂了。屋子放桌子,都放不平。

  家里种了1亩的水稻、2亩的甘蔗。甘蔗好种,但是经济效益太低,每亩的纯收入才1000多元,水稻也就是刚刚够糊口。

  家里一共6口人,孙子上初二,孙女上六年级,每年的学杂费、住宿费和伙食费,需要5000多元,还有一家人要吃饭,开销太大。没有办法,儿子、儿媳,在农闲时就到广东去打工,补贴家用。我跟老伴,在家带孙子孙女上学,但是,现在老伴驼背,头都快贴地上了,干不了活,还需要人照顾。

  先供小孩读书要紧,没钱盖房子了,一家人只好住在危房里。老房子,房间少,我和老伴就在厨房边上,搭了一个小棚子,将就着住了。

  我现在老了,也照顾不了孙子孙女上学,还是希望儿媳能回来,但是在家里实在是没什么农活可干,希望政府能帮忙想想办法,不知种什么更赚钱。

  (本报记者况昌勋采访整理)

  心里有底农民才敢干

  记者手记

  -本报记者况昌勋

  临高农民,一半务农,一半赶海,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传统农作物产出价值低,海洋可捕捞资源减少,均亟需转型。

  临高县委、县政府已经意识到,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得先调整产业结构。

  但是,大多数农民财力有限,眼界不宽,自身没有转变产业的能力。为此,今年3月起,临高开展了“我们都到基层去”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全县122个机关单位下乡进村,帮助村民寻找新产业。

  然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分散经营,单家独户捕捉市场信息,由于农户的知识有限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难以抵御农业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

  基于这些原因,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时,虽然有政策,有扶持,但仍然有部分农民“不买账”。核心问题,就是怀疑能不能赚到钱。

  怀疑的原因,一是农民不知道新作物的“底细”;二是担心市场和自然风险大。

  乐豪村的花卉产业,新盈镇的深水网箱养殖业,之所以能够成功,最关键,就是政府让村民“心中有底”。

  这个“底”,一方面让农民清楚地了解花卉、深水网箱等新兴产业的前景,让农民有信心;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兜底风险。

  当然,我们也看到,降低市场和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风险,政府还要为农民提供更多服务,如农业保险、贷款融资、市场流通、农资经营等。(本报临城8月28日电)

  美伴村村民暂居临建盼新房

  临高县博厚镇美伴村,符其贵的老伴正从临时搭建的住所走出,因为她家的住房已经是危房,不适宜居住了。能住上新房,是他们一家的希望。本报记者武威摄

  老乡提出的问题将一一解决

  真情回应

  时间:8月27日

  地点:临高县委大楼

  人物:临高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临高金牌文明生态片区创建领导小组组长朱美莲

  美伴村,我去过多次,老乡提的问题,我们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美伴村是我们县较贫困的村庄,121户612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500元,房屋多为老石头房,许多是解放前建的。

  为此,今年3月,临高出台了《金牌文明生态片区创建实施方案》,将美伴、头国、礼堂、龙来、乐豪等5个自然村列入片区重点建设村庄,并把该片区确定为2013年临高县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目前,美伴村创建活动已经启动。已经完成了村内环境整治工作,清运垃圾1100多车;并建设了环村道和排污管网;水塔建设和打井工作也已经完成,村内管网安装后,村民就可以用上干净的水。

  像符其贵家这样的老房子,我们也将进行危房改造,村民自筹一点,政府补贴一点,今年列入计划的有22户。

  村里环境美不美,农民住的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农民收入。在帮助村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政府也在着手帮助美伴村发展新产业,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一是计划筹集27万元资金,扶持村民建立木瓜生产基地;二是计划筹措140万元资金,建设大棚瓜菜基地;三是筹集48万元资金,发展套种高良姜和甜玉米等;四是发展庭院经济。

  这些项目,预计今年年底能够逐一完成,见到成效。

  (本报记者况昌勋采访整理)

  临高深水网箱养殖东山再起

  创富故事

  在政府的帮扶下,受“纳沙”冲击的深水网箱全部恢复生产

  -本报记者况昌勋 特约记者吴孝俊

  清晨,天还未全亮,马达的轰鸣声就穿透海上的薄雾。一艘满载饲料的渔船,缓缓驶出临高县新盈镇头咀村港口,船头划开海面,朝着四五海里外的深水网箱养殖场地驶去。

  鱼料撒下,网箱中,上万只金鲳鱼,上下翻滚,抢食儿。

  “今年,可以赚一笔,上半年已经卖了300万斤,每斤10元,全年估计能销售700万斤。”临高海鲟深水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毛炳强指了指网箱说,这些网箱也都加固了,不再害怕台风。

  2008年,随着近海渔业资源减少,毛炳强等26名渔民放弃了捕捞准备改行。正当大家不知道做什么时,临高县政府出台了发展深水网箱养殖的扶持政策,每口网箱补贴4万元。

  “我们就凑了200多万元,加上政府的扶持资金,建了100口周长为40米的深水网箱,并成立了临高海鲟深水养殖专业合作社。”毛炳强说。

  “2009年开始投苗,2010年有收获,赚了100多万元。”毛炳强说,照这速度,再过两年就可以回收成本时。但没想到的是,2011年的“纳沙”台风袭击海南,深水网箱“全军覆没”,亏损了几千万元。

  损失惨重,如何筹集资金恢复生产?“政府送来了及时雨,给了350万元,用于恢复生产。”毛炳强说,去年5月,100多口网箱恢复了生产,投了鱼苗,年底就有收获,卖了200万斤,有2000万元的收入,利润也有200多万元。

  为了避免再次因台风而让网箱受损,临高县还组织了生产制造网箱厂家和网箱养殖专家进行研讨,研发出新的深水网箱固定系统技术。

  “过去我们是每组网箱(4口),用12根木桩固定;现在改用8根木桩,外加4支500斤铁锚固定,可以抗14级台风。”毛炳强说。

  新技术的应用,也让渔民放心投资。今年,临高海鲟深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有120口周长为40米的网箱,以及100口80米周长的网箱。

  目前,临高全县深水网箱养殖规模达到3042口,据临高县初步统计,深水网箱养殖合作社成员的收入比在港湾内传统网箱(渔排)养殖的农户收入高出20%以上,每户渔民年均纯收入约15万元。(本报临城8月28日电)

  后水湾渔排养殖富渔民

  临高县新盈镇后水湾码头,大量渔排连接成片。当地渔民在渔排养殖石斑鱼等鱼类,除了出售赚钱,还供来后水湾游玩的游客在渔排上享用最新鲜的海产。本报记者武威摄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