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科技支撑产生聚合效应彰显青海蔬菜产业巨大活力

2013年08月29日 10:08   来源:青海日报   张海虎

  省级平台有专家,功能室里搞研究,确定品种与技术;县级平台要推广,关键还靠技术员,承上启下忙示范;应用平台是终端,联合企业合作社,技术落地到农家。这是我省蔬菜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三级运行轨道的简述。经过两年多的完善对接,目前,全省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框架已建成,三级应用平台覆盖了5县30个乡镇121个村2000户农户和30多家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一大批先进农机科研成果,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和书斋走向田间,走进农家牧户,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产生和释放出巨大的聚合效应。

  去年底,我省依托省农科院、牧科院和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在全省组建了油菜、马铃薯、蔬菜、蚕豆、枸杞、肉牛、肉羊、生猪和饲草9个特色农牧业产业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作为提升和保障“菜篮子”重要项目,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经过两年的建设,已在乐都、平安、互助、大通和湟中建立五个示范县基地,形成连接生产农户、合作组织和企业的技术链条。今年,根据《青海省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2013年实施方案》,上述五个县级平台地区已经安排种植8大类19个蔬菜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2120亩。

  8月23日,记者跟随省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关专家组,对大通、湟中两个示范县基地进行调研与检查。一路走来,不管是湟中县大源乡吊庄村近4000亩的露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还是辐射上千农户的大通县新庄镇千亩绿色黄瓜基地,黄蓝板、防虫网、灭蚊灯等物理无害化防治技术、蔬菜专用有机肥规范化使用技术、叶菜类蔬菜种植编制播种技术、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科技无处不在。湟中县瑞青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与科技平台联合后,基地从之前的500亩扩大到了现在的4000亩,产量从1400吨增加到12000吨,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露地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如果说,以上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快速提升了基地蔬菜生产的技术水平与标准化生产程度,那么,科技进入农家之后,也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通过流转土地,当地一些农民成为了“上班族”,成为了技术工人。正在菜地劳作的一名菜农回答记者的提问:“什么是技术?我们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能挣钱就是技术。”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