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平台有专家,功能室里搞研究,确定品种与技术;县级平台要推广,关键还靠技术员,承上启下忙示范;应用平台是终端,联合企业合作社,技术落地到农家。这是我省蔬菜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三级运行轨道的简述。经过两年多的完善对接,目前,全省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框架已建成,三级应用平台覆盖了5县30个乡镇121个村2000户农户和30多家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一大批先进农机科研成果,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和书斋走向田间,走进农家牧户,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产生和释放出巨大的聚合效应。
去年底,我省依托省农科院、牧科院和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在全省组建了油菜、马铃薯、蔬菜、蚕豆、枸杞、肉牛、肉羊、生猪和饲草9个特色农牧业产业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作为提升和保障“菜篮子”重要项目,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经过两年的建设,已在乐都、平安、互助、大通和湟中建立五个示范县基地,形成连接生产农户、合作组织和企业的技术链条。今年,根据《青海省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2013年实施方案》,上述五个县级平台地区已经安排种植8大类19个蔬菜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2120亩。
8月23日,记者跟随省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关专家组,对大通、湟中两个示范县基地进行调研与检查。一路走来,不管是湟中县大源乡吊庄村近4000亩的露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还是辐射上千农户的大通县新庄镇千亩绿色黄瓜基地,黄蓝板、防虫网、灭蚊灯等物理无害化防治技术、蔬菜专用有机肥规范化使用技术、叶菜类蔬菜种植编制播种技术、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科技无处不在。湟中县瑞青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与科技平台联合后,基地从之前的500亩扩大到了现在的4000亩,产量从1400吨增加到12000吨,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露地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如果说,以上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快速提升了基地蔬菜生产的技术水平与标准化生产程度,那么,科技进入农家之后,也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通过流转土地,当地一些农民成为了“上班族”,成为了技术工人。正在菜地劳作的一名菜农回答记者的提问:“什么是技术?我们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能挣钱就是技术。”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