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渤海污染自上游起层层累积 控陆源污染需多方联动

2013年08月30日 12:00   来源:人民网   

  素有“渔业摇篮”之称的渤海,是整个北方海洋渔业资源的源头。渤海海水逆时针环流,经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进入底部到山东,环流速度缓慢,因此渤海被污染后靠自身环流代谢的能力极差。

图为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沿海工业。渤海早报记者 王晓明 摄

  素有“渔业摇篮”之称的渤海,是整个北方海洋渔业资源的源头。数百年来靠海吃海的渔民,无奈地发现,海里渐渐已经无鱼可捞。

  污染从上游起层层累积

  “九河下梢天津卫”。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支流无数的海河水系宛如一幅扇面,天津则是扇柄。北边的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和南边的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等河系,最终都在天津汇入海河,并东归渤海。根据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网站公布的《海河流域省界水体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显示,包括子牙河、大清河等从周边省市流入天津的河流,水质类别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劣V类,化学需氧量、氟化物、氨氮等一系列指标超标。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生态领域专家孙军在接受渤海早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周边人口密集城市对天津水环境治理造成不小的压力,“周边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是天津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由于保护需要大量投入,加上河水流经多个地区导致污染责任认定难,在保护上,上游往往不像饱受水污染困扰的下游那么迫切。

  国家海洋局的监测显示,渤海近岸生态监控区多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不健康状态区域逐年增加。

  汉沽渔民接受渤海早报记者采访时说,20几年间随着污染加剧,渤海中如对虾、白鳞鱼、黄花鱼、鲳鱼、凤尾鱼、梭鱼、鳎麻鱼等过去盛产的品种相继断档或濒临绝迹。

  此外,渤海污染还带来赤潮灾害频发。天津市海洋局连续监测显示,2002年至2006年天津海域赤潮灾害发生面积分别为1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720平方公里、750平方公里和860平方公里。

  控陆源污染需多方联动

  作为我国唯一的内海,渤海面积仅有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到20米,水体每60年左右才能交换一次(也有专家说约200年)。从2006年至2010年,环渤海经济圈的GDP由5.5万亿飙升至8.7万亿,增幅为58%;海水污染面积从1.189万平方公里(约占15%),上涨到1.699万平方公里(约占22%)。《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渤海湾水质极差。”

  渤海素有“渔业摇篮”之称,是整个北方海洋渔业资源的源头。可如今连国家海洋局官员也公开评价,“渤海作为渔场的功能已基本丧失。”

  渤海为一个口袋状海区,污染物承载力十分有限。面对渤海环境的日益恶化,国家和环渤海各省市采取了包括“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在内的大量措施,但削减陆源污染依然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专家表示,“陆源污染控制难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下游地区缺乏有效联动。”

  孙军说,每条河从源头开始污染,河流沿岸污染又在不断累加,我们之所以看到天津现在的现状,正是由于污染一层层累积到天津所致。

  渤海海水逆时针环流,经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进入底部到山东,环流速度缓慢,因此渤海被污染后靠自身环流代谢的能力极差。

  孙军认为,海河流域水流量不大,周围人口却众多,污染物多,再加上附近的秦皇岛、黄河口等地也是污染重地。渤海中部虽然情况稍好,但整个渤海是一个整体。环渤海的诸多省市面对渤海的污染,谁也不能独善其身。(渤海早报记者 杨雪菲)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