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半年郑州为251幢房维修花447.7万 将建网站公示

2013年09月02日 11:15   来源:大河报   

小区加压泵坏了,房管局工作人员现场拍照存档,准备走“应急维修”程序。

  “维修资金”又被称为房子的“养老金”。昨天,记者从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获悉,今年上半年,郑州市共支出336笔维修资金,共计447.7万元,为251幢房屋进行维修和更新设施设备。

  维修资金如何便捷、透明地利用?记者从郑州房管局维修资金管理中心获悉,郑州市现在正在建立专门的维修资金网站,今后老百姓的维修资金咋用,用多少,都要在网上进行公示。

  事件

  小区水泵坏了半个月 居民洗澡成难题

  “我们小区楼顶的水泵坏了,半个月都没法开热水器,你们快来看看吧!”接到老百姓的反映,8月29日上午,大河报记者和郑州市房管局维修资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来到农科路与经三路交叉口西200米路北都市名座小区。

  在这个小区1号楼1单元11楼,记者见到司先生。他指着卫生间洗衣机说,半个月前,这个单元的加压泵坏了,洗衣机的水都上不满,半天洗不了一桶衣服;热水器的水也很小,基本上开不成。司先生拧开水龙头。

  小区物业负责人耿女士说,这个小区1号楼的1单元共12层,属于“二次加压供水”。加压泵一坏,这个单元的24户居民家自来水管水量很小,热水器等需要压力的电器基本开不开。

  处理

  符合“应急维修”情形上半年全市支出336笔维修资金

  8月29日上午,郑州市房管局维修资金管理中心使用管理科科长张冰现场勘查这个小区加压泵。他认为,这种情况符合《郑州市房屋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的7种可以走“应急维修”的情形之一,即“水泵(包括生活泵、消防泵、喷淋泵、稳压泵、中水泵等)泵体漏水、泵电机烧毁等”,可以走应急维修程序。

  张冰说,物业可以先垫资修理这个加压泵,让老百姓先用上水,待维修资金拨付之后再付款。此外,物业公司想要首付款,也可以申请,我们很快就能批准。一周之后,这个小区的钱就能到位。

  2012年,郑州市出台《郑州市房屋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规定7种情形可先行组织应急维修,随后申请使用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张冰介绍,郑州市已经有十多个项目需用维修资金,主要以电梯、消防为主,包括鑫苑名家地下管道、经三名筑两台电梯损坏了,都走了“应急维修”程序,不影响业主生活。

  今年上半年,郑州市共支出336笔维修资金,共计447.7万元,为251幢房屋进行维修和更新设施设备。

  延展

  郑州将建“维修资金”网站业主的钱咋花要公示

  郑州老旧小区出了问题,很多人想到“维修资金”。但是使用维修资金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双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即维修范围内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但是,这个却成了老大难。

  张冰说,今年6月份,郑州市一个小区管道漏水,冲坏电梯主板,2台电梯同时损坏。这个小区业主找到物业,物业直接拒绝,说“使用维修资金要全体业主签字。”

  小区业主也有顾虑。有业主反映,“维修资金”咋使用、啥时候用、使用多少,这些信息如果公开透明,我们也愿意配合其他业主。我们就担心维修资金被挪用。

  目前,郑州市正在建立“维修资金”专门网站,业主的维修资金咋花,整个维修项目总共多少钱,都要进行公示。

  小区的电梯坏了,用了大家的维修资金。但是“这个数目到底合理不”,令很多业主心里犯嘀咕。郑州市房管局维修资金管理中心副主任范新生说,郑州市正在加快引进中介机构审价,解决审价难题。通过专业中介机构审价,把维修项目费用控制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防止资金被多用乱用。

  同时,房管部门工作人员有专人跟踪维修资金使用项目,内容包括“申请材料如何填写、如何公示,业主不愿签字时如何说服解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造价如何控制,资金如何划转等”。

  /相/关/

  7种情形可以应急维修

  一、屋面、外墙防水局部损坏、渗漏严重的;

  二、电梯发生冲顶、蹲底或意外灾害危及人身安全的,定期检验时被责令停梯整改须立即维修的;

  三、高层住宅供水主管道严重漏水,水泵(包括生活泵、消防泵、喷淋泵、稳压泵、中水泵等)泵体漏水、泵电机烧毁等,导致供水中断的;

  四、楼体单侧外墙饰面1/5以上面积有脱落危险的;

  五、专用排水设施因坍塌、堵塞、爆裂等造成功能障碍,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

  六、消防系统出现功能障碍,消防管理部门要求对消防设施设备维修及更新、改造的;

  七、其他严重影响使用安全和使用功能的。

  (出现任一种情形,业委会可先行组织维修;没有业委会的可由相关业主推选2名以上业主代表先行组织维修。维修费用随后从账户中列支。)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