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买外资”涉嫌双重腐败

2013年09月03日 16:36   来源:中国商报   

  在全民招商浪潮下,某些地方形成了一条“买外资”产业链。据了解,东部某省城市近几年就上演过每100万美元“外资”售价17万元的戏码。通过与中介合谋注册 “外资公司”让钱空转一圈,地方政绩耀眼,中介乐得赚钱,留下的却是一本财政烂账。保守估计,仅2010年至少5亿美元到账外资是买来的,该市为此花销至少8500万元(《第一财经日报》8月29日)。

  如此大规模的“买外资”政绩造假“产业链”,令人触目惊心。因为这种“政绩造假”,早已不止是人们平常所熟悉的那种单纯“纸面数字游戏”意义上的统计造假,同时更是涉及巨额公共财政资金浪费的“花钱买假”、“公款造假”。也就是说,上述地方政府“买外资”产业链,事实上涉嫌的是一种双重腐败,既是一种无中生有、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统计腐败,也是一种肆无忌惮糜费公帑、挥霍纳税人血汗钱的财政腐败。

  很明显,相比单纯“数字游戏”式统计腐败,这种糅合了“财政腐败”的双重腐败,不仅性质更加恶劣,而且危害和后果也更加严重,更加令人难以容忍。试想一下,在一个城市一年8500万公共财政资金,如果都全部能用在急迫的民生领域,如教育、医疗、住房领域,那么该能解决多少“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问题,让多少百姓从此“过上好日子”?现在,如此巨额的公共资金,非但没有用于民生,反而只买来几个子虚乌有的政绩数据、“留下一本财政烂账”,又将额外给当地纳税人增加一笔怎样巨大的负担?

  针对统计数据弄虚作假,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强调是“统计领域的最大腐败”。而上述“买外资”双重腐败,无疑又再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缺乏有效制约监督、没有真正被“关进制度笼子里”的权力腐败,其实并没有“最腐败”,只有“更腐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当然,这种双重腐败,尽管性质和危害让人触目惊心,但其所以滋生的根源土壤,却又并不足为奇。一方面,它事实上长期以来“惟GDP”、“数字出官”的畸形官员政绩考核体制下的一个必然产物,这正像有专家指出的,“在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压力下,没有哪个地方主要领导敢让自己辖区的外资数据降下来,这也是上下皆知外资造假却没有一个人敢捅破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它同时也是政府财政预算“软约束”、政府官员手中的财权没有得到纳税人权利有效监督制约的必然结果。每年动辄数千万上亿的财政资金,轻易就能流入中介手中,被用来购买虚假外资,如果当地政府财政能得到纳税人有效监督,这种现象又如何可能发生?

  针对惩治和预防腐败,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很明显,尽快改变过于数字化的不合理官员政绩考核体制,不断健全完善软约束的政府财政制约监督机制,正是有效治理“买外资”式双重腐败不可或缺的“防范机制”和“保障机制”,同时也是确保“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的基本制度前提。●张贵峰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