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盲目“造城”困住地方发展

2013年09月04日 19:21   来源:齐鲁晚报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重点工作。最近,国家发改委的一个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约1.5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竟然要建200余个新城新区。

  遍地开花的新城建设不乏成功案例,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由于缺乏合理规划,不少新城成为“空城”(详见本报A18版)。

  盲目“造城”遗患无穷

  赵丽:有媒体用“小区建成五年,入住不足三成”来描述某新城的现状。现在,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地方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扩张,最后新城成了“空城”。

  肖龙凤:其实,新城不是不可以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的城市空间不足以承载现在的经济、人口体量,自然要进行扩容。我们反对的是那种拔苗助长式的“造城”,因为风险很大。

  许建立:这些“空城”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它们许多是在原来耕地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这样下去,很可能冲击18亿亩耕地红线。

  肖龙凤:看到相关报道,一些小区的入住率仅20%至30%,有一些已入住的人也在考虑“弃城”。这样的情况下,开发商能否收回成本很成问题,可能出现房地产崩盘。

  赵丽:举债的不光是开发商。在圈地、拆迁、建设过程中,地方财政也要投入巨额资金,有的地方是寅吃卯粮、借新债还旧债。如果新城发展不起来,地方政府要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近些年来这里耗巨资打造了面积高达32平方公里的新城,但新城没有人气,严重拖累了地方财政。

  肖龙凤: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地方财政本来就不宽裕,将大量资金盲目投入到“造城”中去,本身就是一场豪赌。

  赵丽:确实如此。有些城市产业不发达,对周围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也不强,一味贪大求快盲目建新城,结果建好后偌大的地方吸引不来人口和劳动力,房子闲置,资源严重浪费,政府的投资也收不回来。

  GDP冲动是重要推手

  许建立:其实地方政府未必意识不到盲目“造城”的风险,无奈风险敌不过GDP冲动。业内人士总结,“造城”能收到诸多“好处”:新城建设推动土地升值,地方政府获得高额土地出让金;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带动投资,拉动GDP增长。

  赵丽:在一些产业不发达的城市,财政来源较窄,如果不“造城”,不大搞房地产,政府财政增长会比较慢,这刺激一些地方官员把发展重心放在大跃进式的“造城”上。

  肖龙凤:这其实还是发展中的形式主义。一些官员“唯GDP论英雄”的情结根深蒂固,而造城有可能实现短时期内GDP的快速增长,对这种看似“省时省力见效快”的方法,一些追求政绩的官员非常热衷。

  赵丽:现在看,盲目“造城”背后是行政力量在主导,由政府进行规划、投资和招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体现得很少,不乏政府主要领导“拍脑袋”决策的情况。

  许建立:这也暴露出一些地方还没有形成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像建新区这样重大的决策,没有经过严密的调研论证,没有征求群众的意见,仅因为主要领导拍板就匆忙上马。主政官员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干完一届就走了,但巨大的包袱和后遗症却得由当地的群众背着。

  以人为本是出路

  赵丽:据报道,盲目造城之风在不少地方蔓延,一些县城也在大拆大建,搞各类高端洋气的新区。这股风不刹住,得有多少城市和老百姓遭殃?

  肖龙凤:大量实例已经证明,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不在于圈了多少地,建了多少高楼大厦,而是有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有没有完善的人居功能。

  许建立:中央也一再强调,新一轮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这提醒地方政府,不能光贪图表面业绩,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实体经济,放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上,要给群众提供就业机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

  肖龙凤:成功的新区、新城,在这方面做得都比较到位。像浦东新区,它在发展过程中就尤其注重建设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配套产业和福利制度。而当下一些“造城”运动,只是借鉴了形式,却没有继承其精髓。

  赵丽:我注意到,有的“空城”是因为建设之初,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短时间内没有人气,但时间长了会改观;有的“空城”,则是根本没有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就盲目上马,先天有很大问题,后期很难弥补。后面这种情况,尤其说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许建立:俗话说,端多大碗,吃多少饭。是否要建新城,要建多大,建成什么样,要在综合考虑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后再决定。各地决策前该多做调研,多问问老百姓,不能盲目跟风。

  肖龙凤:转变发展模式也很重要。地方政府不能只盯着“造城”这样见效快的活,得练好内功,积极探寻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