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郑州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上学被拒 养老保险成门槛

2013年09月04日 08:25   来源:大河报   

 

    近两天,当多数学龄儿童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时,安阳市区的十几个孩子却因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缴纳养老保险金而被挡在了学校大门外。

  养老保险和孩子上学有何直接关系?孩子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如何保障?大河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报名现场】

  孩子无法上学,父亲失声痛哭

  “有十几个孩子上不了学,你们来看看吧。”前日上午,本报热线接到群众求助,称有一二十个进城务工人员领着孩子在高新区管委会门口,因为孩子上学的问题与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

  记者赶到现场后,很快被十几名父母围住。“我们就想给孩子找个学校上。”来自滑县的孟月情绪激动地说,他和妻子在安阳打工七八年了,目前租住在高新区一居民小区。8月21日,孟月带着儿子到高新区银杏小学报名后,便在家等待入学通知书。

  “我们都拿到报名号了,却一直等不来通知书,后来去学校找了3次,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说法。今天眼看人家的孩子都上学去了,咱家孩子却还没有着落,这才来这里反映情况……”说到激动处,孟月竟失声痛哭(如左图),“一直回家等也不是个事儿啊,为这事我们前前后后跑了十来天了,晚上也睡不着觉,觉得对不起孩子。”

  随后,记者在安阳市教育局出台的安教基一【2013】268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区2013年小学招生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中看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市区申请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的,监护人需持有“用人单位近期给其缴纳的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养老保险金证明”。原来,是这一规定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挡在了校门外。

  和孟月的情况类似,其他的十几个家长都在市里打工好几年了,厂里都不给交养老保险。“父母交不交养老保险跟孩子上学有啥直接关系?学校为啥剥夺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不管咋说,先让孩子上学是关键,不行养老保险我们以后补交。”家长们议论纷纷。

  【记者调查】

  市教育局出新规,“缴纳养老保险”成门槛

  “这些家长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想在这个辖区上学,可提供不了相关材料。”高新区教育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称,这是今年市教育局的规定,“我们也是严格按照市里的招生方案和规定执行”。

  如果在市里打零工或做小买卖,没有用工单位,也没有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更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这些人的孩子该如何上学?对此,该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摇头表示:“具体咋解决真不知道。”

  随后,记者和家长们一同来到高新区银杏小学南校区,得知校方“已经把他们提供的证明材料拿去审查了”。

  【教育部门】

  县区大量生源流入城市,市区接纳能力已饱和

  那么,教育部门为何要出台这样的政策、他们的初衷是什么?昨日下午5时35分,记者电话联系了安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一科科长唐波。

  唐波说,出现这样的事情,她心里也不是滋味,但作为教育局,要从全局考虑,为更多孩子的学习环境着想。“现在许多人并不在安阳市区务工,就是想让孩子到市区上学。好多家长看见别人的孩子到市里上学,就比着来。而且这样的家长还不是少数”。

  唐波坦言,出台这一规定,是为了限制县区大量生源进入城市,造成生源不均衡。“近几年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流入城市,市区小学的接纳能力已达到饱和,如果周边县区的学生无限制进入,市区学校将会‘崩盘’,老师都讲不成课,对市区的学生也不公平。”

  因此,新生入学采取了劳动部门对务工人员的认定标准:在本城市工作半年以上,并缴纳“五险”。通过限制,一是分别真假外来务工人员,二是对孩子负责,只有家长工作稳定,孩子才能有稳定的学习环境。

  对于这一规定是否剥夺了部分孩子的受教育权,唐波解释说,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是户口所在地的县区解决,而不是都集中到城市中来。省政府还专门出台有一份工作意见,明确规定:“对无用工单位或营业执照的其他务工人员,需提供就业证明材料及其识别办法,由流入地县级教育部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确定。”

  唐波说,他们制定这一限定政策时,参考了全国及省内的其他城市的经验,但各地的具体内容并不一样,都是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今年安阳是第一年制定政策,或许会有不如意的地方,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争取让所有符合要求的孩子有学上”。

  □记者 高志强 通讯员 张攀文图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