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性卫生间缘何被误解?
网友发帖称,河北白洋淀惊现“中性卫生间”。许多网友对此不解,中性是什么性别?白洋淀旅游码头工作人员解释称,这种厕所实际上是为了方便老幼病残而建造的,是一种人性化厕所。由于这些人行动不便,所以允许异性亲属陪同进入。(9月3日《燕赵都市报》)
赞成
人性化解决如厕难题
老幼病残如何如厕,实际上是一个长期以来都客观存在,但又被我们有意无意忽视的社会问题。比如一位女性家属陪同自己年迈的父亲去公园游玩,或者是去医院看病,那么等老人需要上厕所方便的时候,他可能需要在女儿的帮助照顾之下,才能顺利方便。但是老人自己只能进男卫生间,女儿无法进入,这下问题就出来了,如何解决,很让人头疼。
应该说,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前几天,东莞市一位父亲带自己3岁的女儿逛商场的时候,女儿想上厕所方便,但是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不愿意跟随爸爸去男厕所方便,但又因为年龄太小无法自行解决问题。情急之下,这位父亲趁着女厕没人就带着她进了女卫生间,结果正好被其他如厕的女性看到,被人大骂“神经病”“臭流氓”(8月26日《广州日报》)。
事后这个父亲很委屈,但是作为其他如厕的女性,肯定也感觉自己受到了某种冒犯,也很委屈。那么,如果当时在商场的公共厕所能有一个“中性卫生间”,这一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说,“中性卫生间”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性化服务的体现,是社会更加进步与文明的标志。
令人有些遗憾的是,当“中性卫生间”在国外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时候,在国内还算是绝对的新鲜事物,难得一见。因此,不管是一些商家,单位,还是政府部门,都理应对这个问题给予更多的重视,理应在坚持人性化服务的理念之下,在“男卫生间”和“女卫生间”之间建设更多的“中性卫生间”。尤其是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理应在今后的公共厕所规划和建设中,把“中性卫生间”纳入其中,在全社会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苑广阔
批评
名称不妥服务打折扣
相对于厕所“男”、“女”之分,此处一个“中性”,还真让人不好理解,甚至产生“歪解”。难怪“中性卫生间”条件虽好,也要“门可罗雀”了。
由此想到“老弱病残孕专座”。同样是为特殊人群着想,公交车上的这种“专座”,相比之下,却功能鲜明,指向明确得多。正因为称谓上的“通俗易懂”,也才做到了理解无“障碍”,民众更方便,让人性化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其实,即便虑及“男卫生间”、“女卫生间”称谓上的言简意赅,在对此“人性化厕所”命名时,为不致破坏其间的“和谐美”,也很有必要“字斟句酌”,力求避免此“不男不女”,易让人产生误解的称谓出现。比如“通用卫生间”、“家庭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第三空间”等,在“传情达意”上,都要比此一个“中性卫生间”好得多。因名称之不妥,而让游客“望而却步”,让“便民服务”大打折扣,实在不应该。
之所以出现此种状况,说到底,不是能力问题,无关表达技巧,而是是否真正为民着想,把工作做细做实的问题。把该考虑的都考虑到了,把相关的细节都尽可能想到了,“人性化”自然得以彰显,工作自然能做到百姓心坎上去。
李秀霞
质疑
加强宣传 如厕锁门
“中性厕所”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一些城市率先行动,或在商业区或在景区早已建起了“中性厕所”。然而,白洋淀景区的“中性厕所”,为何发生了人们纷纷表示拒绝如厕,无人“尝鲜”的事情呢?
首先,是因为“中性厕所”的名字,让如厕者望而却步。说起“中性”,人们往往产生不男不女的联想,谁又愿意到不男不女的厕所如厕呢!人们的联想并没有错,“中性厕所”最早出现在泰国,是专门供有变性倾向的男性使用的。随着发展,“中性厕所”有了特定的概念,即“中性厕所”是男女都能使用,残疾人、老人和幼儿可以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的厕所。因此,笔者认为,“中性厕所”不妨改为“无障碍厕所”,也许更为人们所接受。
其次,对于“中性厕所”的使用,还要通过宣传让人们了解“中性厕所”的好处。“中性厕所”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无性别区分,使公厕的作用更加合理,让“方便”事更方便。在男女公厕的建造上,一直存蹲位男多女少的问题,公厕使用不“公平”。“中性厕所”既是男厕又是女厕,“如厕”只讲先来后到,不分男女,实为公平之举。二是方便了异性陪老幼病残如厕,凸显了人性化精神。
人们对“无性厕所”的概念清楚了,拒绝如厕的事情自然就少了。不然,一方面建那么多“中性厕所”,一方面又无人使用,岂不是一种浪费。还必须指出的是,“中性厕所”的隔离单间,必须结构合理,方便老幼病残者在他人陪同下方便如厕。特别是如厕者要养成如厕锁门的习惯,否则异性进入,不但会造成尴尬,甚至会闹成纠纷。一些“中性厕所”就曾发生过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杨杰
剖析
概念冲击与使用困境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中,非男即女的二元性别划分,早已根深蒂固。面对“中性卫生间”的标签,许多人往往不明就里。从字面上看,中性是处于两种相对性质之间的性质,难道中性卫生间的潜台词就是“不男不女”?面对这样的概念冲击,再时髦新潮的人,也难以接受“中性卫生间”。
但“中性卫生间”突破了固有的性别界限,为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了专门化的如厕服务,是一种典型的“弱势补偿”,充满人文关怀的色彩。
长期以来,如厕问题都受到某种程度上的忽视。性别分析理念的缺失,一比一的厕位配置,导致男女厕位在某些地方出现了失衡。一些行为不便的弱势群体,在如厕的时候难免有需要异性亲属帮助的时候;可是,在现有的厕所设计中,却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化、个体化需求。
近年来,关于残疾人如厕难的新闻屡见不鲜,无障碍厕位匮乏,异性亲属无法贴身照顾,让残疾人的如厕之路步履维艰。
这边厢,是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对“中性卫生间”的强烈渴求;那边厢,是“中性卫生间”使用效率低,遭受冷遇,没有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的现实。从客观上看,旅游景区的游客在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上相对较好,对“中性卫生间”的需求相对低一些;从主观上讲,“中性卫生间”是一种新生事物,被公众认知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性卫生间”作为区别于男女厕所的“第三空间”,见证公共服务理念的可喜转变:尊重不同群体差异化的利益诉求,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在语言上少一些歧视,在细节上多一些温暖,给予弱势群体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一旦“中性卫生间”的制度善意被越来越多人理解和认同,“叫好不叫座”的使用困境自然会破解。
杨朝清
■三言两语
●改成一个个单间的,不就都解决了吗?
——李广
●即系disability厕所,写“中性”使人都不敢去了。——蒋碧荷
●这算什么新闻,野三坡百里峡也有。
——鲁墨
●对于卫生间,可以不用“尝鲜”这个词吗?
——叶秋凉
●中性厕所其实有的小饭店早有之,男女都可以用,谁用谁插门。
——梅霜
●值得推广。
——洪娇薇
●乍看吓一跳,但看图就知道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哦,应该是坐轮椅的人、拄拐杖腿脚不方便的人,和带小孩子的人如厕的地方。虽然觉得称呼有点容易让人误解,可还是挺人性化的。
——肖六君
●标题党无处不在啊~~~
——保乐
●在中山公园东南口,靠近故宫午门的卫生间,都有中性卫生间,意外之余又觉得很体贴。为不同需求提供服务,小小功能区,品质大不同。
——何东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