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地方政府积极“备考”丝绸之路跨国“申遗”

2013年09月05日 07:16   来源:新华网   

  记者从陕西省新闻办公室获悉,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参与的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受理。陕西省等地方政府目前正积极“备考”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希望中心专家组10月到陕西等省区进行实地考察,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估报告。

  陕西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周魁英说,中、哈、吉三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名称是“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其内部包括3国的33处遗产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国段包括陕西、河南、甘肃、新疆的22处遗产点,地方政府是在组织完成遗产专项法规颁布、遗产保护管理规划、遗产保护、环境整治等工作后,才组织撰写申报文本。

  由于丝绸之路穿越两千年时空,横跨亚欧非数十国,是一条不同文明和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之路,也是沟通亚洲、欧洲、非洲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动脉。

  周魁英说,长期以来,除了中央法规建设和资金、技术等巨大投入外,陕西等省区的各级地方政府和群众也为保护好丝绸之路沿线珍贵文化遗产付出极大努力。

  汉长安城的未央宫遗址是两千年前西汉帝国的都城宫殿遗址,是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起点,揭示了丝路发展初期西汉帝国的都城城市文化特征和文明发展水平。为了保护汉长安城遗址的完整性,陕西省始终没有在汉长安城遗址范围内规划安排大型建设工程和城市建设工程。

  主持汉长安城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制定的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说:“上世纪90年代,规划建设的西安二环路北段原设计横穿汉长安城遗址,但省、市政府果断决策调整方案避开遗址区,适时公布实施了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汉长安城总体保护规划。”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展示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更好地展示、传播历史文化,西安市政府还通过了《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环境整治,搬迁了占压遗址、影响遗址保护利用的9个村子,再现了历史上未央宫遗址的宏伟布局。

  陕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周萍说,目前,各申遗点的管理规划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由当地政府公布实施,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各项申遗工程基本完成。譬如西安市各遗产周边建筑控高规划均通过审批程序,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兴教寺塔的保护规划经市政府专题会议讨论通过。

  由于丝绸之路起始段基本处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其间文物古迹众多,一些文化遗产如秦兵马俑坑及秦始皇帝陵等此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各地方政府对于接受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国际规则并不陌生。

  兴教寺塔是“唐僧”玄奘及其弟子的舍利墓塔,是玄奘法师经丝绸之路西行取经的历史见证,今年3月引发因申遗要大规模拆迁兴教寺的热议。记者从寺方了解到,目前寺院内正常,没有任何拆迁行为,寺方欢迎世界遗产中心的专家们来寺院考察评估,希望与专家组沟通,尊重彼此意愿。

  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积极协调下,2006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中亚5国联合启动的。随后,中国丝路沿线的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开始进行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国家文物局今年3月还与地方政府签署支持协定。

  “经过5年的努力,最终确定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政府联合申报,申报完全按照世界遗产的要求进行,地方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已做了许多工作,如今‘备考’不敢存在半点马虎。”周魁英说。

(责任编辑:西西)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延伸阅读
  • ·中国-东盟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09月05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