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人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滑县1次招聘3个简章 笔试结束调整加分政策

2012年04月18日 09: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前,有网友在网上举报称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公开招聘“16名县委宣传部新闻采编和文秘人员”有3个内容不同的简章。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证举报内容基本属实,此外还发现,此次有“财政全供事业编制”的招聘考试有关大学生“村官”加分的规定,有违人社部发〔2010〕52号文件精神,其中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

    1月30日,滑县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发布招聘简章,公开招聘“16名县委宣传部新闻采编和文秘人员”。招聘人员“均为财政全供事业编制。主要从事滑县对内、对外新闻宣传和县委、县政府机关文秘工作”。

    该招聘简章规定,报名时间是2012年1月30日至2月20日,笔试时间为2月25日。

    可在报名阶段的2月2日,领导小组针对此次招聘又发布了一则招聘简章,这份招聘简章在“报考条件”中“学历要求”项添加了“其中‘211工程’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笔试成绩加5分、硕士加10分、博士加15分”的规定。

    在此次招聘的笔试结束后的3月7日,领导小组又发布了一份《关于滑县公开招聘县委新闻宣传和文秘人员笔试成绩加分情况的说明》,对此次招聘的笔试成绩加分政策又作出了新的规定:“1、具有国家计划内统招全日制普通‘211工程’高校的本科一批毕业生笔试成绩加5分,硕士加10分。2、大学生村干部在村任职满2年,且仍在村任职岗位上工作的,笔试成绩加10分。3、符合以上加分条件的缺考人员不再加分。”

    在发布上述说明的同一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此次招考的笔试成绩和进入面试人员名单。杨睿等48名考生入围面试。

    据记者统计,此次招考共1132人报名,实际参加考试人数为1021人,入围面试的48名考生中有26人获得加分,其中有14个大学生“村官”。

    一次招聘,三个简章,并且在笔试结束之后还对加分政策进行调整。有考生认为,领导小组“反复无常,严重伤害考生权益”。

    一名考生发帖称,“我并不是不想让(大学生)村干部加分,我是在说这样一个政府,考试之前,简章随你改,等大家都考完了以后,又多出这样一出,让好多本来有面试机会的考生被你的简章打倒了。”

    他说:“如果严格执行2月2日的简章,(我)是有机会面试的,但现在打水漂了”。

    领导小组称,加分的依据是“《河南省滑县公开招聘县委新闻宣传和文秘人员简章》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豫政【2008】10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意见》(豫办【2005】20号)的通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意见》的通知和安组通字【2010】46号文件及中共滑县县委组织部《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干部激励淘汰机制的意见》。”

    有考生称,为了加分,有关部门想到了文件作为理由,难道考前就没有想到大学生村官吗?非得考后才想起文件。要给大学生村官机会,难道就不给服务基层的其他大学生机会?

    也有考生持不同的意见,认为“大学生村官加分是必须的,当初我们响应国家政策到村里任职,辛辛苦苦干了两年多,上级有加分规定,为啥不让加分?不加分对我们不公平。”

    记者查阅有关文件规定发现,2010年之前,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确有加分的规定。但201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52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今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

    此后,陕西、重庆、福建、内蒙古、河南等许多省(区、市)出台了类似规定。如2010年4月2日,陕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文件规定:从2010年起全省考试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再实行加分。

    尽管“村干部很早就取消了加分”,但仍有考生认为“最新实施意见和激励机制还是有的,县里自己有权按照意见制定章程。”

    4月2日,滑县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拟录用人员名单进行了公示,记者发现拟录用的16人中10人获得加分资格,其中因大学生“村官”加10分的5人。

    4月17日下午和晚间,记者拨打招聘公告中的滑县纪检委和人社局的监督电话,但始终未能拨通。本报记者将继续关注此事。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责任编辑:尹彦宏)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闁圭儤鍤﹀☉銏犵睄闁割偆鍣ュΛ鍛存⒑閸愬弶鎯堥柟鍐叉捣缁牓宕卞☉娆忎缓濡炪倖鐗徊浠嬪几閵堝洨纾奸柟鎷屽煐鐎氾拷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