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委换届观察:为十八大地方组织人事奠定基础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人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地方党委换届观察:为十八大地方组织人事奠定基础

2012年07月11日 15:29   来源:新华网   
    作为地方领导核心,中国未来5年的地方发展将由新任班子领航

    7月3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闭幕。至此,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党委换届工作已顺利结束。

    按照中央安排,从2011年起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四级地方党委集中换届,涉及31个省区市、三百多个地市州、两千多个县市区、三万多个乡镇。此次大换届自下而上进行,由乡到县到市再到省级。去年10月中旬,中共辽宁省委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第一个进行党委换届。进入今年6月,浙江、宁夏、湖北、重庆和北京等地相继完成了换届工作。

    本次换届将奠定十八大的地方组织人事基础。按党章规定,党委系统的干部调整,有选举与任命两途,任命制在日常视情使用,选举则多在集中换届时。

    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与中央都是五年一届。经此一换,许多熟悉的老面孔依然坚守执政一线,不少年富力强、履历丰富的新面孔也闪亮登场,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年轻化、知识化等主流特征明显,出现了一些新迹象、新风气。

    作为地方领导核心,中国未来5年的地方发展将由新任班子领航。对老百姓来说,关心他们就是关心自己。

    职位的变与不变

    经过换届,新一任班子进入决策层,观察地方党委换届新动向,首先看省委,省委换届首先看常委。

    五年前,十七大之前的地方党委换届,减少了副书记职数,一般实行“一正两副”,此次换届亦复如是。

    2007年换届后的省级党委,除西藏、新疆保留4位副书记,内蒙古保留3位副书记外,其余副书记职数均为两人。本轮换届,西藏仍有4位副书记,新疆、内蒙古则都减少了1位。

    观察省委常委组成人数,据统计,此次31个省区市共选举产生了404名新一届党委常委。

    省以下地方党委人数相对较少,加上书记副书记,地市级党委常委职数一般为9名至11名,县级党委常委职数一般为7名至9名。这个职数,严格按照中组部于2010年10月下发通知中的明确要求。

    目前,地方党委常委会一般包括书记、担任政府首长的副书记、专职副书记、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政府常务副职、一名政府非常务副职、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军(分)区首长(武装部长)、秘书长(党委办主任)、辖下重点行政区党委书记等。

    在首先完成市、县、乡三级换届的辽宁省,全省范围内,市级党委常委削减12人,县级常委削减64人,乡镇党委领导削减人数达到了518人。安徽、青海、陕西、福建、湖南等地在市、县、乡换届工作后,党委常委人数都有所下降。

    为精简领导干部职数,此前党委与另三大班子交叉任职现象有所增加,比如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政法委书记兼任公安局长等。但此次换届情况有所变化。

    公检法三个政法单位,检察长、法院院长由人大选举产生,级别相当于同级政府副职,公安机关则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

    据公开资料统计,五年前地方集中换届,各地公安局长由政法委书记兼任的情况较多,另有部分由政府副职兼任。政法委书记兼任公安局长的一个好处是协调更方便,但也面临监督难题。

    在本轮换届中,各级地方公安“一把手”多由政府副职兼任。如近期有媒体报道,广东21个地市政法委书记均不再兼任公安局长,改由一名政府副市长兼任。

    同时,政法委书记由专职副书记兼任的情况增加。在广东,省委副书记兼任省委政法委书记后,深圳、佛山、中山、江门、肇庆、湛江六市的政法委书记,也由市委副书记兼任。

    除直辖市、民族自治地区等地方外,近年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也较多见。

    此次换届后,中西部的四川和湖北在本轮市县换届中,党委书记不再兼任同级人大常委会主任。

    副书记兼任政协主席有所增加。这有利于在决策中更多地采纳、听取政协的意见,也有利于协调解决政协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最基层的地方政权乡镇一级,领导兼职也有变化,如七年前率先尝试乡镇党政“一肩挑”的湖北,本轮换届又重新分设,四川、海南、宁夏等省也有所调整,而安徽、江苏等地则仍规定乡镇党政可以“一肩挑”。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责任编辑:尹彦宏)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