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人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十八大后11省份党委“一把手”调整

2012年12月20日 09: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综合消息,中共自本月17日开始十八大后第二轮人事调整。继5省区同在18日换班后,19日福建、广西两省区党委“一把手”也已确定。至此,十八大后已有11省份党委“一把手”调整,包括四川、陕西、吉林、浙江、广东、内蒙古、福建、广西8省区,以及上海、天津、重庆3个直辖市。

    十八大后11省份党委“一把手”调整

    十八大后,多个省级行政区域党委书记作出调整,继四川、上海、天津、重庆于11月调整党委书记后,目前又迎来第二轮调整,主要针对11月调整后带来的岗位空缺。

    其中,仅18日一天就有五省区党委“一把手”确定。胡春华接替汪洋出任广东省委书记,王君接替胡春华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夏宝龙接替赵洪祝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正永接替赵乐际任陕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接替孙政才任吉林省委书记。

    19日,官方发布消息称,尤权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原省委书记孙春兰已于11月接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高丽担任天津市委书记。

    资料显示,尤权2000年12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2006年12月任国家电监会主席,2008年3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正部长级),是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八届中央委员。

    履新伊始,尤权即强调,福建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为第一要务。他并表示要尽快融入福建,奉献福建,和福建人民一道,攻坚克难,做好工作,续写新篇章。

    同日,广西党委“一把手”也作出调整。官方19日发布消息称,彭清华接替郭声琨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将另有任用。

    资料显示,1957年出生的彭清华早年有知青经历,改革开放后曾在中组部工作多年,2003年到2012年历任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主任。

    在发表履新感言时,彭清华表示,一定会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尽快转换角色,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岗位,并将以实际行动向党中央向广西各族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至此,十八大后已有11个省份党委“一把手”调整。包括四川、陕西、吉林、浙江、广东、内蒙古、福建、广西8省区,以及上海、天津、重庆3个直辖市。

    而在十八大前的7月份,贵州省委书记即已作出调整。赵克志任贵州省委书记,原省委书记栗战书则调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外媒关注中共人事调整称布局思路稳中求进

    中共十八大后的新一轮人事调整受到海外媒体密切关注,有评论认为,本轮省级党政高官调整,在调整方式上多属于本地内部递升,凸显“稳中求进”布局思路。亦有文章预料,近期或将继续有省级人事调整。

    其中,胡春华接替汪洋出任广东省委书记最受关注。有分析称,新职务有利于他累积地方历练。十八大上,胡春华与孙政才双双晋身政治局,在“60后”政治新星中脱颖而出。

    香港《大公报》文章《广东续有“改革派”》称,汪洋及胡春华在施政理念上颇有契合。都曾极力推动经济转型;均具有广东官员一以贯之的开放心态;在整顿干部队伍上均讲求原则、不留情面。以此看来,广东易帅后,大政方针应将保持相对连贯性和稳定性。广东续有改革派,未来依旧可期。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称,胡春华被任命为广东省委书记。未来五年内,胡春华将如何继续推进广东改革开放,并解决好广东当地的贫富悬殊问题,以及“先富”地区的社会稳定问题,势必成为对他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

    香港《大公报》文章称,此番履新的省级党政高官,都是由基层成长以来,大都经过了众多岗位的历练,对民生都非常关注。新任的各位省委书记,都拥有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施政思路。

    香港《文汇报》文章称,中共在11月20日前后进行十八大后的首轮人事调整,涉及多位政治局委员,以及上海、天津、重庆三大直辖市,和中组部、中宣部等中共中央直属机构。昨日进行的调整,则涉及五大重要省份。观察人士指出,这显示出中共人事变动正由上至下地传导进行中。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称,由副转正的夏宝龙、赵正永,王儒林都属于顺势接班,这有助于维持有关三省的政策延续性。此前,北京、上海新任书记郭金龙与韩正的晋升,也都体现了副书记转正的轨迹。这再次表明了十八大以后,中国直辖市和省份“一把手”顺位接班的特点,凸显了高层以“稳”为主的人事布局考虑。

    香港《文汇报》称,十八大闭幕迄今尚不足40天,中共已进行两波重要人事调整,十八大后的人事布局已在有条不紊进行中。值得注意的是,已进行党务系统人事调整的部分省市,还未完成政府系统的变动。观察人士认为,这显示出各地的人事调整仍在进行,相信未来一段时间还是人事调整的密集阶段。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责任编辑:尹彦宏)

闂傚倷绀侀幉锛勬暜閹烘嚦娑㈠籍閸噥妫呴梺鍐叉惈閹冲海绮堥崱娑欏仺妞ゆ牭绲介弸銈囩磼閹拌埖瀚�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