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反腐十大典型案件 王立军案赖昌星案入选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人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2年反腐十大典型案件 王立军案赖昌星案入选

2012年12月25日 10:39   来源:检察日报   

  入围条目

  李春城案:十八大后落马的首位省部级高官

  新华社2012年12月6日公布消息,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证实,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资料显示,李春城曾相继担任成都市市长、市委书记,前后近11年;十八大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得票列倒数第17位;十八大后,成为首位被调查的省部级高官。李春城落马,显示出了纪检机关反腐的主动作为,中央反腐决心清晰可见。

  吴志明案:副秘书长受贿4700万被判死缓

  2012年12月19日,江西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吴志明被九江市中级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法院审理查明,2002年至2011年,吴志明利用其先后担任南昌市西湖区区长,青山湖区区委书记,南昌市市长助理,南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和江西省政府副秘书长等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或者单位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4732万余元。

  雷政富案:63小时“秒杀式”倒下

  2012年11月20日,疑似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不雅视频截图在微博发布。21日,有关部门表示,注意到此事,并开始核实。22日,有关部门确认有关视频并非PS,继续核实当事人身份。23日上午11点,重庆市纪委确认不雅视频主角为雷政富本人,宣布免去其北碚区委书记职务,并立案调查。

  3天,63个小时,正厅级“雷冠希”倒下,被称为微博反腐“秒杀式”经典案例。

  胡俊案:学者型官员蜕变贪腐“土地爷”

  2012年6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开庭审理了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原副局长胡俊受贿案。检察机关指控胡俊利用职务之便受贿700余万元。

  胡俊受贿事由主要集中在土地规划和使用领域,帮助开发商违规签发用地审批、更改土地用途、增加建设用地面积、撤销闲置用地公告、签署强拆文件等,几乎涵盖了土地领域腐败的各种形式。

  从政数年后,胡俊由谨慎受贿到主动向开发商“借钱”买房,一个学者型官员最终蜕变成贪腐的“土地爷”。

  冼文案:11年5次调查终被拿下

  2012年3月31日,广东省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冼文因犯受贿罪被终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法院审理查明,冼文通过受贿、收红包、放高利贷等非法谋财共1600余万元,另造成国家经济损失逾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纪委专案组11年前就开始查他,最终经过5次交锋才将其“拿下”。

  熊俊案:武汉“治庸问责”第一案

  2012年8月10日,作为湖北省武汉市“治庸问责”第一案被通报,备受关注的武昌“工商苑”违法建筑项目涉案人之一的武汉市工商局原副局长熊俊被判刑。法院一审以滥用职权罪、受贿罪、贪污罪判处熊俊有期徒刑八年零六个月,并处没收个人财产5万元。

  法院审理查明,2008年初,熊俊在担任武汉市工商局武昌分局局长时,在负责下属紫阳工商所办公用房重建事宜时,采取置换方式以29号地块冲抵紫阳工商所建设费用,由企业建商住综合楼。熊俊明知29号地块用地性质为国有划拨机关办公用地,却虚报为建“下岗职工再就业便民服务窗口”,擅自在该地块违法建设商住楼。此外,熊俊还收受贿赂56万余元、贪污公款1.32万元。

  16名高管集体腐败案:把国有资产倒腾到个人“篮子”里

  2012年5月22日,浙江省温州市中级法院对温州市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16名原高管贪污、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菜篮子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应国权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另外15名高管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十三年不等的刑罚。

  浙江省温州市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16名原高管集体腐败案是典型的利益输送案件:通过成立由他们实际控制的股份制公司温州市菜篮子发展有限公司,将国有的菜篮子集团公司资产、利润,倒腾到他们私人的手中!这种现象,值得在反腐败中重视和警惕。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责任编辑:尹彦宏)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