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永城:推进新型城镇化 开展土地流转农民就近增收

2012年01月31日 14: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河南永城1月31日讯(记者党涤寰 汪俊杰、通讯员王鹏)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怎样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集一身的河南省永城市近年来一直在探索。

    建设中心社区 农民身份转变

    永城市突出“采煤沉陷区安置地、工矿区所在地、乡镇政府驻地、旅游景点所在地、一般村村庄整合建设中心村”五大重点建设新农村;按照“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理念实施高标准规划,将全市3600多个自然村整合规划成140个新农村社区。

    与此同时,永城市把户籍改革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举措在全市实施。目前,永城市城厢乡沱滨社区的居民不仅住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楼房,享受着跟城里人一样的居住环境,而且还有了城里人的“身份”。群众在土地流转、入住社区的情况下,可由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其享受的各种惠农补贴不变、土地性质不变,群众看病,因病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转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享受政府补贴120元,非农业退伍军人还可得到自谋职业安抚金2万元。

    户籍性质的改变使新农村社区的居民在新农合、城镇低保,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等方面得到了优惠,使群众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吸引了群众入住新农村社区。入住社区的居民增多,加速了居民户籍性质的改变,增加了城镇人口,加快了土地流转,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开展土地流转 农民就近增收

    去年以来,永城市结合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了现代养殖业和高效农业,既培植壮大了企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调整了经济结构,推动了“三化”协调发展。目前,全市新建现代种植小区43个,标准化养殖小区52个,发展各类专业村2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43家,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比重达50%以上。

    天成牧业是永城市一家现代化肉牛养殖企业,结合土地流转,经营土地1000余亩种植牧草,新近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集宰杀、分割、加工、包装一体化的肉联厂,将安排富余劳动力100余人,拉长了产业链,壮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增收渠道。

    双桥乡的东成绿色蔬菜种植基地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高科技无公害大棚蔬菜,返聘当地农民为种菜工人,第一茬蔬菜将在春节前后上市,当地农民流转土地有收益,打工种菜增收入,不出家门增收致富。

    完善基础设施 淡化二元结构

    近年来,永城市通过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城乡差距,淡化城乡二元结构

    全市已建设形成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68个,新硬化社区道路502万平方米,新建社区排水道613千米,新安装社区路灯8614套;村内绿化累计达到19.8万平方米;农家连锁店3107个,标准化卫生室650余个,新建老年公寓4.6万平方米;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65324户。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永城在全市投资兴建乡镇文化服务中心29个,村级文化大院700个,农家书屋57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730多个。

    茶余饭后群众下棋唱戏、休闲锻炼,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新农村建设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而且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改善将会带动农民生活习惯的改变,观念的改变,素质的提升,新型农民又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活力和动力。

(责任编辑:徐晶慧)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瑰瀣捣閻棗銆掑锝呬壕濡ょ姷鍋涢ˇ鐢稿极瀹ュ绀嬫い鎺嶇劍椤斿洭姊绘担鍛婅础闁稿簺鍊濆畷鐢告晝閳ь剟鍩ユ径鎰潊闁绘ḿ鏁稿ḿ澶愭⒒娴gǹ顥忛柛瀣瀹曟娊濡烽妷搴㈢洴瀹曘劎鈧稒菤閹锋椽姊洪崨濠傚鐎殿喖鐖奸獮鍡涘醇閵夛妇鍘甸梺鍛婂姇瀵爼骞戦敐鍥╃<妞ゆ棁鍋愭晶锔锯偓瑙勬礀瀹曨剟鍩ユ径濞炬瀻闊洤娴风槐锕€鈹戦敍鍕杭闁稿﹥鐗犻幃褔顢橀悩鑼瓘婵炲濮撮鍛村礄閻樼粯鐓忛柛顐g箖瀹告繄鐥幆褋鍋㈤柡宀€鍠栭獮蹇曚沪閻e苯甯块梺璇插閻旑剟骞忛敓锟�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1101020200978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