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环保惠民绿山乡

2012年02月03日 16: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武汉2月3日讯 (记者魏劲松 柳洁、通讯员李飞)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怎么干?环保部门要为农村办哪些实事?环保干部下乡得到什么锻炼?农民对干部的印象怎样?农村实现了哪些新变化和新发展?去年以来,湖北省环保厅启动了“万名干部进万村入户”(简称“三万”)活动和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工作。中国经济网记者随同湖北省环保厅工作队进村入户,进行了实地调查。

    领导重视在一线垂范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湖北省环保厅开展的“三万”活动和新农村建设,让荆楚大地武陵山区土家苗寨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驻点村的农民朋友说,环保干部家家到、户户落,好多年不见这种场面了。而对于省环保厅而言,则是机关和干部接受了一次深刻洗礼和磨炼。

    2011年初,湖北省环保厅在启动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工作的同时,举全厅之力启动“三万”活动。省环保厅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利川市都亭办事处龙谭村,汪营镇白泥塘村,毛坝乡夹壁村、新河村、农科村。

    利川虽然位于距省会城市最远的鄂西南边陲,但她无时无刻都牵动着省环保厅领导的心;“爬不完的山,过不完的坎”虽然是利川独有地域特色的真实写照,但山再高、坡再陡、村再远、户再偏,都阻挡不了环保干部进村入户的脚步和倾情帮扶的决心。

    一年多来,省环保厅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环保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厅党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务求实效。选派5名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工作有力的环保干部职工组成工作队,带着省委、省政府对“三农”的深切关怀,带着环保部门的责任和使命,带着厅党组的信任和重托,带着“环保人”的优良作风,深入土家苗寨,常驻驻点村,穿行田间地头,把脚印印到5个村的1619户农家的堂屋,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

    在省环保厅党组的指导下,厅工作队以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为总目标,以“围绕点线面,扮靓新农村,发展新产业,促进新跨越”为主题,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和农村环保“四个两”工程为抓手,深入调研,科学规划,认真落实李兵厅长提出的“以人为本、服务三农、环保惠民”重要指示精神,重点把白泥塘村按照“生态休闲旅游区”的标准来打造,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加快民居改造、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白泥塘村打造成“市内领先、全州一流”的宜居新村、生态新村、文明新村、党建新村、旅游新村、现代烟草农业核心示范区。

    工作队进驻农村后,省环保厅领导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工作队极大的关心和支持。省厅3次召开厅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厅长李兵多次听取工作汇报,亲临白泥塘村检查指导,并参加村支两委、党员及村民代表座谈会,了解村情民意,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提出工作思路。

    新农村建设政治性强、责任重大、任务繁重。2011年是新一轮对口帮扶的第一年,也是打基础的一年。为全面促进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厅党组还陆续派出多个工作专班,由6名厅领导带队深入驻点村,开展进村入户“接力赛”。即在厅工作队驻村工作基础上,分期分批安排厅机关及厅属单位干部增援“一线”,与厅工作队一道开展进村入户调查走访工作。

    实与不实,是服务“三农”、环保惠民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农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确比城市差,但环保干部唯有向“鸬鹚”一样“沉”下去,才能真正了解农情民意,才能切实办实事、解农忧、增感情、促发展。为了不给农民添负担,厅领导再三强调,驻村工作队员都必须自带行李、费用,在农户家食宿,每人每天必须按规定支付生活费。

    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在向基层干部学习中,在乡村沃野的磨炼中,环保干部经受着一次次的感动,从而愈加真切地感受着农村的真实和农民的可敬,更加坚定了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环保人穿行在田间地头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的脚步越来越密,武陵山区希望的田野上、寂静的山沟里,渐渐“热”起来了。环保人的“脚印”在不断延伸,党和政府的温暖正撒向千家万户,已成为土家苗寨最美丽、最动人的风景。

    在厅领导的带领下,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分别行动,专程以往驻点村调研工作,并开展走访慰问和关爱困难群众工作。截止目前,累计发放慰问金3万多元,帮助农民春耕备耕,赠送尿素1.7吨,20多次帮助当地开展科技推广、资金扶持、物质调度和农民工就业服务,以及开展抗旱抢种、下田务农等相关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省环保厅党组的重视和关心,厅机关各处室及厅属各单位的支持和参与,为推进全厅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省环保宣教中心向白泥塘村赠送《农村环保“两清两减”(清洁种植、清水养殖)宣传挂图》等农村种植养殖学习资料200张(幅)、《农村环保宣传手册》4000本和《机遇与抉择》(环保部周生贤部长专著)书籍500本;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针对农村干部办公条件亟待提高的问题,向白泥塘村赠送了电脑等设备;省辐射环境管理站、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单位捐赠帮扶资金1.16万元;厅人事处为驻点村赠送了残疾人轮椅9部……

    省环保厅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环保惠民”的具体行动,环保干部深入农村,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对于加强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建设、转变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提高行政效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环保厅领导亲自抓(新农村建设),挨家挨户访民情,为我们农村办了一大批好事实事,环保干部们胜似亲人。”汪营镇镇长吴兴灿说,省环保厅驻点白泥塘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一年来,增福祉谋长远,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落实帮扶项目和政策,使得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收入稳步提高,极大地加快了白泥塘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惠农工作力度大,一年一个新变化;强农工作手不软,一年一个新进展。省环保厅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一年来,碧绿如带的清江河,波光粼粼的白泥塘,杨柳依依的四圣池,亮丽多彩的特色民居,宽阔平坦的农业基地,欢歌笑语的村民生活,成为今天白泥塘村的真实写照。

    工作作风在一线转变

    大山阻隔,挡不住湖北省环保厅心系“三农”的坚实步伐;山路漫漫,印下了“环保人”情系乡亲的深深脚印……

    一年多来,湖北省环保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务求实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转变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契机。厅党组强调,下派环保干部到农村去开展工作,是提振干部精神风貌的“拉练战”,是提升宗旨理念的“加油站”,是提高干部能力的“训练场”。“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越是条件比较艰苦、任务比较繁重的地方,越能够经风雨、增胆识、长才干,越是可以锻炼干部、检验干部、识别干部。

    省厅工作队深入武陵山区土家苗寨,常驻驻点村,穿行田间地头,日夜奋战在农村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脚印“印”到驻点村家家户户的堂屋。

    工作队员循名责实、恪尽职守、严谨自律、竭尽全力,克服了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中的各种困难,自我加压遵循“5+2”(5个工作日加上2个双休日不间断工作)、“白加黑”(白天入户走访;晚上汇总民情)、“晴加雨”(不论晴天还是雨天,绝不影响工作进度)的工作准则来约束和要求自己,用智慧和爱的力量诠释着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品貌,真正打造了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办事有力的环保铁军,树立了“实、公、严、勤”的良好形象(实:循名责实、身入心入、服务三农、环保惠民;公: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严:严守“六不准”,不扰民、不添乱、不违纪;勤:迟睡早起、忘我工作、恪尽职守、创先争优)。

    环保干部进村入户自带行李、费用,在农户家食宿,按照规定支付生活费,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并与村民打成一片、拉近距离、增进感情,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扎根农村、勇于实践、甘于奉献、不辱使命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其中,《牢记职责使命扎根山区无悔――记湖北省环保厅工作队员》先进事迹典型报道在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等媒体刊播后受到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的批示和全省通报表彰。

    开展“三万”活动和新农村建设,是省环保厅为广大环保干部职工提供的了解农村需求、熟悉基层情况的“体验之旅”,学习基层经验、触及社会矛盾的“求知之旅”,磨炼工作意志、增长个人才干的“成长之旅”,施展个人抱负、发挥组织作用的“建功之旅”,最终实现精神大振奋、作风大转变、能力大收获。

    “环保惠农很光荣,光荣在于责任重,光荣在于能吃苦。今天,我终于实现了下基层到农村的愿望,已经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到农村后,工作队员们就把这样的“战斗”目标写进了日记里。

    从省会大都市到山区小乡村,从机关单位到基层农村,队员们领悟到,这不仅是简单的变换空间,更重要的是转换心态,转换角色。从环境上看,农村比城市是苦些。这里距离武汉的家远了,离父母妻儿远了;这里茅草屋代替了高楼,羊肠土路代替了平坦大道,灶台炉火代替了空调暖气;这里甚至井水代替了自来水,煤油灯代替了电灯……然而,环保干部的心更明、眼更亮了;印在农家的足迹更多了更密了;干农活、讲农话、交农友、知农事、排农忧的本领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离‘三农’问题的政策路线和农村环保创新的方向更近了。

    在鄂西农村,放眼望去全是高耸的山峰、陡峭的崖壁、乱石的渠滩、崎岖的山路。很难想象工作队员是如何整天来回上山下田同劳动、访民情、办实事、送温暖。

    “都是爬!”工作队长李建豪迈地说:“由于山路陡峭,鞋底磨得厉害,队员们的好几双鞋子都断底和裂边了,这都是我们到农村来工作和锻炼的见证。”

    为了访民情、察民意、解民忧、帮农困,工作队掌握“七个一”工作法则:每进一家农户即召开一个家庭式座谈,宣传一次强农惠农政策,填写一份问卷调查,记录一份民情笔记,策划一件办实事内容,请农户签上一个名字表示对走访是否满意或认可。与此同时,队员还见缝插针,利用一切机会收集民情民意:在农户的房前屋后、在邻里围坐的时候、在田间地头、在大妈大婶河边洗衣洗菜的时候、在农民兄弟扛着锄头回家路上,他都随时随地与乡亲们攀谈,倾听大家的喜怒哀乐。

    一场雨雪,让白泥塘村原本就坑洼不平的7组道路变成更加难行,工作队员进村入户途中见此情形,立即带领村干部一道搬来石块填平部分路面。当天,他们的鞋袜全部湿透了。

    在驻点村6组的山坡农田里,65岁的村民黄生觉、向月红夫妇正在趁着春耕时节整田垄、盖地膜、栽幼苗。工作队员路过此地,立即放下水壶、脱下夹衣、拿起铁锹、大干农活。几个小时下来,一垄地栽满了幼苗,虽然闻到身上有阵阵汗馊味,但是队员的内心可是“甜的”。通过劳动,他们既学到了栽种幼苗的技术要领,更感悟到劳动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

    为了前往大山深处的一些偏远农户家中走访,队员们经常要走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山路。在途中,每当看到农民春耕忙种,队员都会停下来,与农民一同干农活。

    随着气温的回暖,梨花竞相开放。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驻点村,工作队员每天都和梨农们一道为梨花授粉。他们和农民们边劳动边说笑,有时还抱怨起村子里的鸡毛蒜皮,东家长、西家短地相互之间聊起了家常,不亦乐乎地倾诉各自心中的想法与意见……

    是花,就应具有花的芳香;是草,就应具有草的气息;是“省城来的干部”,就应具有省直单位干部循名责实,身入心入,奋勇争先,不辱使命的作风和品格。

    为了消除过桥隐患,让村民们走在石板桥上时不再提心吊胆;为了兴建便民桥,让附近村民能够不再涉水过河;为了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确保村民喝上放心水并保障春耕备耕灌溉;为了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和改变脏乱差现状,协助环保专家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为了解决偏远山村孩子上学远和上学难,兴建组级道路……在这一件件办实事项目中,环保干部饱含深情、扑下身子、提振精神、脚印农户。他们身入心入、情入神入,印在农家的足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

    白泥塘村支部书记郭仕福:“省环保厅的工作队员下乡串户跟我们打成一片,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我代表白泥塘父老乡亲,感谢省环保厅的领导和所有的工作人员。”

    服务农需、无怨无悔。在一年多来的300多个日日夜夜,省环保厅干部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连续奋战、不畏艰险。他们入乡随俗,“五去五换”(去茶杯换水壶、去西装换便装、去皮鞋换球鞋、去皮包换布包、去官帽换草帽),彻底转变工作角色,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服务三农在一线体现

    “十二五”开局之年,要以全新姿态、昂扬精神开启、开拓、开路。

    省环保厅联系实际、超前谋划、精心筹备、落实对接、力求实效、整体推进。工作队驻村工作开展有章法,信息报送和工作方式务实高效。

    工作队结合村情、民族特色和地方风俗,组织环保专家编制了《国家级生态示范村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针对农村生态文明、清洁家园、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问题,开展综合整治,加强生态建设,实施通达工程,重点解决了村庄环境差、行路难、饮水安全等问题。

    工作队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改善水、电、路等困扰农村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巩固粮食增产的同时,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烟叶、山药、稻谷、油茶等新兴产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复合经营模式,使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

    “绿色的山绿色的水,青山绿水利川美,绿色家园土苗情,我们的家乡多么美……”在白泥塘希望小学的教室,工作队员正在给孩子们讲环保课。为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工作队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农村环保明白人”培训,广泛设置墙体广告、标识牌、责任牌、公开栏等;同时开展送书、送戏、送化肥、送轮椅、送电脑等“三下乡”活动,开展环保教育进村庄、进课堂活动,为农家书屋和村里小学提供图书2000多册,为村民和学生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

    为加大生态示范村创建力度,工作队积极指导和帮助白泥塘村制定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实行张榜公布;同时大力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设立民风评议榜,开展“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户”、“遵纪守法光荣户”、“党员先锋示范户”等地评选,并进行公示后挂牌;按季度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工作队大力推动下,白泥塘村成立了农村文艺宣传队,编排了一批体现时代特色、山村好民风、歌颂党的好政策的文艺节目,深受村民欢迎。

    为促使基层干部进一步开阔视野、激活思路,跨越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与汪营镇联合组织镇、村干部组成考察团,前往恩施市芭蕉乡枫香坡侗族寨、三岔乡莲花池村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当地新农村建设经验和成就。

    为帮助农村建章立制,工作队指导驻点村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办事程序和工作行为,坚持议事规则、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在酝酿决策前,充分征求村党员、农民群众的意见,并多方邀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最后形成了决议。

    为帮扶驻点村贫困学生,工作队进一步摸清白泥塘村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在工作队协助下,位于汪营镇的齐岳山水泥有限公司的一枚废弃放射源被依法进行安全收贮。与此同时,工作队还会同地方环保部门积极引导企业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清洁生产道路,从根本上减轻了传统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压力,推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保护清江流域,工作队在清江流域河段推广“河长制”,明确乡镇长为总负责人,按照分段责任制确定村干部为河长,负责辖区内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清运河道沿岸垃圾。同时工作队加强监管,确保辖区无垃圾乱堆、乱倒,污水直排、临江、跨河建房等现象的发生。

    为整治村庄环境,工作队提出“道路畅通、搭建美观、停摆有序、清洁卫生、环境优美”的理念和要求,推行环境卫生“段长”、“片长”制,由镇政府主要领导及镇直单位负责人出任白泥塘村“段长”、“片长”,对重点村组和路段采取分段、分片包干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号召村民集中开展卫生大扫除,打扫村庄、庭院、居室环境卫生,使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得到了提高。

    美了环境,乐了村民,改了观念。白泥塘村七组村民殷云斌说:“以前是烂泥地,晴天一片灰,雨天一路泥,到处是垃圾;现在是新修的水泥路,门前修了花坛、种了花草,蚊虫少了,整体环境美了,所以我们最要感谢的是省环保厅……”

    环保惠民在一线落实

    省环保厅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2011年12月,白泥塘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并开门迎客。该工程融“生态、景观、文化、商业”于一体,为农村和农民提供了充满水生态文化的休闲长廊。这一新农村建设核心项目的诞生,标志着利川“生态立市、绿色繁荣”迈出新步伐,是认真落实省环保厅提出的“以人为本、服务三农、环保惠民”重要精神的具体体现,对于利川坚持生态优先、完善农村功能、推进城乡一体、打造民族风情具有重要作用。

    省厅工作队科学规划、因势利导、加强指导、为农服务,建立了乡镇领导联系点制度,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加强质量监管,确保所有工程都能建成群众满意工程。

    在省环保厅的帮扶下,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面积1300平方米“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全面建成,11条组级公路全面硬化,6个排灌站得到增容,电视、电话实现了全覆盖,村级小学教学楼建成。

    在省环保厅的帮扶下,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等四大工程,231户农户进行了特色民居改造,148户农户进行了“五改三建”,74户农户实施了“一池三改”,新建花坛147个,种植绿化树294棵,制作木质楹联100副,安装木栅栏800米,设置垃圾桶43个、垃圾屋3个,安装路灯41盏,建成占地600平方米的2座农民健身休闲娱乐广场,新建4000立方米水池缓解了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和农田灌溉需要。

    在省环保厅的帮扶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序推进。按照“一村一品”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目前,全村兴办了烟叶1150亩、优质水稻1000亩、山药120亩,经果林250亩等4个基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今年57岁的俞树英是白泥塘村3组村民,在把自家的土地租给种烟大户的同时,又为种烟大户打工,单是打工的收入一年就可以实现13000多元,既照顾了家庭,又得到了客观的经济收入。

    白泥塘村的1100多亩烟叶带动了该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成就了9个种烟大户,同时又带动了该村100多人的就业,实现了互惠互利的多赢局面。

    一年多来,省环保厅认真研究思考农村如何推进环保工作向纵深发展,如何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如何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省厅工作队加强宣传引导,使利川新农村建设内容报纸有文、广播有声、电视有形。同时,省环保厅网站开辟了“三万活动与新农村建设”专栏,汇集了相关工作动态和新闻报道,宣传农村环保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此外,工作队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驻点村的清江岸边、休闲广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新民居一条街、田间地头、公路两旁等显眼区域布置了多幅墙体广告、标识牌、责任牌、公开栏等,大力营造良好新农村氛围,千方百计保护好、发挥好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让“环保惠民”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今年,白泥塘村在省环保厅的对口帮扶下,将坚持生态优先,提升村庄功能,模拟苏州园林式山水风格,仿制杭州西湖造型,结合民居改造,发展农家乐、乡村游,把白泥塘真正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小西湖”,让一个具有“生态、景观、文化、商业”等功能的旅游特色新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土家苗寨呼唤绿色,武陵山区呼唤绿色,推进“绿色繁荣”和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共识。“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可以预见,环保惠民必将成为利川“生态立市”的新引擎,为白泥塘新农村建设乃至鄂西跨越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加速前进。

(责任编辑:尹彦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