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黄冈2月20日讯 (记者魏劲松 柳洁、通讯员毛红平 古承用) 中国经济网记者近日从湖北省红安县农业部门获悉:该县2011年精心谋划“三农”,主导产业油料、林特、和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实现了60万亩油料、60万亩板栗、100万头生猪的发展目标。这是该县以发展高效、生态、安全、优质农业为目标,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园区化建设、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发展的“四化战略”,推动现代农业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的又一举措。
以推行标准化生产为目标,红安县农业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该县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县、乡两级监管体系,狠抓基地管理、投入品监管和农产品检测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健全完善了水稻、花生、油菜、红苕等多种作物的操作规程。加强农资市场治理整顿,严禁制售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和添加剂。目前,全县共有12万亩基地取得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20多个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产品取得有机食品认证。
按照聚集发展、产业配套、优势凸显、增收增效的原则,红安县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现代农业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和示范窗口。在大力发展花生、板栗、茶叶优势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高新科技生态示范园2座,即:高桥镇王德湾村300亩的鸟巢式半球型生态温室15座,种植无公害蔬菜、水产和林果基地;火连畈茶场高河村150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年产无公害蔬菜12.6万公斤,鲜鱼4.5万公斤,鲜葡萄64万公斤,金银花12万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2000余万元,可辐射带动基地周边农户致富,起到了公司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建起了10000亩栗茶基地10个,无公害万亩高山有机茶基地2个,红薯、金银花等千亩示范片2个。全县已形成了60万亩油料、60万亩板栗、100万头生猪主主导产业。连方成片的农业园区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围绕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红安县注重用标准化、合作化改造提升原来比较松散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构建起了“公司+自有基地(农产)+农业工人”及“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体系,形成了生产经营标准化、企业产品品牌化、市场格局国际化、利益联结紧密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格局。全县发展起农业龙头企业25家、各类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68个,带动2.5万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渠道。
农产品品牌战略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土特产成为争相抢购的“金豆豆”。2011年老君眉茶成功纳入国家地理标志,多年来,红安老君眉茶先后荣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湖北省首届有机名茶、湖北省20佳名优茶,湖北省林博会一等奖、湖北省用户满意产品、湖北省名牌产品、湖北省十佳文化旅游名茶、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等荣誉称号。目前,红安县农业龙头企业60%以上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老君眉”、“红安苕”、“朝启花生”等品牌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称号。一大批农字号品牌的成长壮大,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价值。
(责任编辑:尹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