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和新玉树一同收获——玉树地震两周年采访纪行

2012年04月06日 14: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马玉宏、通讯员田得乾

 

 

    3月30日凌晨5点,记者奉命赶赴玉树灾区采访。汽车经过13个小时的艰难行进,于下午6点沿冰冻的巴塘河边公路驶入结古镇。眼前的路网纵横交织,干净的街道清新爽目,建设工地到处机声隆隆,热火朝天,已建成并交付使用的州医院、民族学校等公共建筑各具特色、分外耀眼。成片新建的藏式建筑物替代了蓝色的救灾帐房,一个集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域风貌之大成,充满浓郁藏族特色的新玉树轮廓在数万名建设者们的手下卓然绘就。

    通天河畔种菜人

    当初春的阳光洒向一座座山头,洒向高原小镇结古的时候,这里终于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3月31日上午,玉树州委宣传部帮记者联系到玉树州电视台新闻部的记者索昂文德,请他为我们作向导和翻译。索昂文德是土生土长的玉树人,健壮的身躯、黑色的皮肤和爽朗的笑脸给人一种诚信、亲和的感觉。

    沿着巴塘河向东15公里,索昂文德带我们来到了玉树州巴塘乡加多宝东风村蔬菜基地,在这里我们遇到了种菜能人杨俊天。

    今年57岁的杨俊天老家在安徽阜阳,来玉树已经两年多了,现在和儿子儿媳妇共同经营着19座温室大棚。短短的头发、呦黑的脸庞,瘦小的身材,憨厚、朴实。当记者告诉杨俊天想采访他时,起初有点不大情愿。后来经过记者的软施硬磨,与杨俊天终于达成了共识。

    杨俊天说,自从玉树地震之后,就一直想着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后来听人说这里交通不便,当地群众吃菜很难,自己觉得这正是一个了却心愿的好机会,于是就先让儿子和儿媳妇先过来,去年过完春节后自己也过来了。

    杨俊天的6座大棚建于结古镇东风村通天河段北面,与其他菜农的大棚一起很整齐的排列着。记者从远处就看到大棚侧面灰色的墙中间一扇白色的小门格外显眼。走进小门,一片翠绿涌入眼帘,那是刚刚长成的小油菜。杨俊天告诉记者,由于冬天气候冷,所以只能种一些油菜、菠菜以及香菜等蔬菜,到了夏天天气暖和的时候就可以种辣椒、黄瓜和西红柿等多种品种。

    听老杨讲,他以前就是搞种子农药这一行的,又有过在格尔木种菜的经验,所以在这一片他的菜种得最好。按现在一斤油菜2.5元的批发价,这一大棚油菜全部卖掉就能赚回3000-4000元。当记者问道19个大棚一家3个人能不能忙过来时,老杨说:“忙不过来,就只能慢慢来,雇人就不划算了。”

    刚来时,搭起的温室里石头很多,种不了菜。所以一家3口人先把温室里的石头拣出来,一栋温室,3个人要忙4、5天。老杨告诉记者说:“现在地里的石头已经基本上被清理完了,菜的长势也不错,销路也不成问题。通过种菜,可以平抑当地菜价,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事情,心里挺踏实的。”

    随后记者要求老杨带去看看他儿子的大棚。老杨听了以后显得很高兴,连忙给儿子打电话联系。打完电话后老杨说,他儿子马上就来了,让我们等一会儿,记者等了几分钟后还不见影子,就让老杨带记者过去。

    正在我们驱车前去温棚的路上,恰巧遇见了老杨的儿子杨涛。记者表明来意之后,杨涛表示很欢迎。他很乐意的带记者去看他的温棚。刚进大棚的小门,一股芹菜的清香气息便扑鼻而来,大片的芹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杨涛指着枝叶繁茂、个头高达4--50公分的芹菜说,芹菜的杆越粗越大,口感就越好。目前芹菜的价格是1.5元一斤,如果顺利的话,这三分地里的芹菜一星期就能销完。杨涛一边说话一边与妻子忙乎起来。只见杨涛拿菜刀铲菜,每铲下一株,就顺手递给妻子,接过丈夫递过来的菜,许霞用手里的美工刀很麻利的切掉带泥的根系,然后熟练的摘下边叶,顺手就码成堆。杨涛说,等这茬芹菜收完了就种一些黄瓜、小乳瓜和西红柿,十几个品种轮流种。

    在和杨涛交流的时候,记者得知他和妻子有两个孩子都在格尔木读书。大的7岁,小的才4岁,都由他母亲在那边照顾。他说,虽然自己和妻子想老人、想孩子,但一想到能为玉树重建做点贡献,就一直在坚持,等重建结束了在回去。

    东风村村长格来说:“目前在这片区域共有692栋蔬菜大棚,加上其它村里种的蔬菜,就能满足州上40%的需求量,不仅为重建工作供给蔬菜,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还能帮助村民增收,真是一举两得!”

























(责任编辑:徐晶慧)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