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哈密“风光”无限好

2012年06月01日 17:5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哈密6月1日讯(记者牛瑾 姜帆)曾金华沿着哈巴公路一直前行,两边是茫茫的戈壁荒滩,没有人烟,而天山就在路的尽头,似乎伸手就可以碰触。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虽然坐在车里,但记者还是感觉到了灼热的温度。不知过了多久,远处右手边出现了一片厂房,让荒凉的土地一下子有了生气,而这里就是中电投哈密恒晟光伏电站。朱军是项目运行的负责人,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和工作人员一起对光伏板进行着巡检。

    “工程总装机容量为20MWP,首批5MWP已经在去年底并网发电了,采用的是固定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目前一切运转良好。”朱军告诉记者。

    为什么选择哈密建厂?朱军笑笑,回答说:“哈密是能源资源的‘聚宝盆’,是新疆太阳能最好的地区之一,全年日照3170至3380小时,哈密市东南部、星星峡等区域的全年日照时数更是高达3500小时,比俗称‘日光城’的拉萨还多350小时。不在这里发展光电产业,实在是有些可惜。”

    “看到那边的光伏板了吗?”朱军指着不远处问记者,“那些是我们建设的跟踪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它就像‘向日葵’一样,会随着太阳照射的角度而变换方向,等并网发电时效率会更高。”

    其实,在哈密这座“光谷”,截至2011年底,已有超过10家企业从事着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的项目,形成了以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5大发电企业为首,国电龙源、中广核、三峡、UPC等国际、国内知名、有实力、有技术的新能源企业共同参与开发建设的良好局面。今年,哈密将完成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到2015年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100万千瓦,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哈密石城子光伏产业园区将建设成为新疆最大的光伏产业示范基地。

    在光电产业迈步发展的同时,哈密地区的风电产业也正在大规模的建设当中。“除了是‘光谷’,哈密还是‘风库’。当地人常说,这里大多数地方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风能技术开发量达7549万千瓦,占新疆的63%。这么难得且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哈密自然要充分利用。”哈密行署副专员张红光说。

    当国家电网在2010年5月公布7大风电基地2015年和2020年接入系统及输电规划方案时,哈密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就已经被纳入了国家规划。在哈密东南部,一批企业正在缔造着“风机森林”;而在哈密北部三塘湖一带,我国五大发电企业之一的华能集团,2010年9月就已经竖立起99台风机并网发电。

    为实现风电产业发展上档次、上规模、有序开发,哈密地区在2011年共核准18项风电项目,规模为90万千瓦;待核准15项风电项目,规模为225万千瓦,核准项目和待核准项目均实现了历史新突破。2012年,哈密地区计划开工建设项目达27个,建设规模为285万千瓦。

    风电的大规模开发,也拉动了哈密地区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国内风电装备制造行业的顶尖企业纷纷进驻哈密,形成了批量风机生产、配套、组装的能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截至目前,哈密地区风电装备制造业在城郊的广东工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共有风电装备制造企业8家,带动哈密风电开发规模2012年将突破20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哈密地区风电装机规模将达到660万千瓦。

    “通过光电、风电的发展,哈密地区会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新能源开发乃至研发基地,这也将成为哈密地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张红光表示。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