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来到新疆的天山深处,回访时代先锋人物李振西。
李振西是乌鲁木齐县托里乡卫生院院长,一位被称做哈萨克牧民好儿子的汉族医生。他在乡里行医36年头,治病不计个人报酬,出诊不收费。他用自己的行动饯行着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誓言,诠释着共产党人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10年他被国家西部开发办评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先进个人。那一年,我们采访了他,题为《深受农牧民信赖的“白衣天使”》的通讯在2010年8月11日的《经济日报》2版见报。两年过去了,李院长现在怎么样?
不变的是医生的誓言
我们没有提前预约,只是在路上给医院的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一位女士接的电话,她说李院长正在院里给病人看病。
在医生办公室,我们见到了老朋友李院长。他告诉我们,这两年卫生院的条件又改善了很多。为了给患者就医提供优美的绿化环境,2010年县委为托里卫生院拨付了3万多元的苗木;2011年县委为了方便李振西出诊,为托里卫生院配置了一辆价值10万多元的越野车,从根本上改善了农牧民出行就医难等问题。目前,李振西手把手地带出了七名哈萨克族医护人员,壮大了托里乡卫生院的医护力量。而他全家却依然居住在一个仅有40平方米的土房子里,家里最值钱的依然是那个14寸的黑白电视机。
我们看到,候诊室、注射室里供病人坐的蓝色铁长椅上都铺有可拆洗的坐垫。护士说,这是李院长特意定做的,李院长把病人当作亲人,乡里的3000多农牧民,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他心里都有数。
李院长说,成为“时代先锋人物”对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唯一的好处是托里乡的医疗条件变得更好了,但是,他觉得还不够,现在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听说,组织上考虑李振西的实际困难,安排他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工作,他每次都放弃了。托里乡干部木沙汗说,李院长对我们这里付出的最多,也就爱的最深,他知道这里的农牧民需要他,离不开他。
全科医生是这样练成的
李振西并不是托里乡人,他的家乡远在甘肃省。七十年代,他响应支边的号召来到托里乡,而他选择留下则是因为牧民们被病痛困扰的现状让他打心眼里难受。他说:“这里缺医少药,医疗跟不上。哈萨克族得高血压的多,所以我一直在治高血压。”
李振西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尽管家庭困难令他一度中断学业,他都没有停止对医学书籍的阅读。白天务农,晚上背《伤寒论》,看《诊断学》,老师送他的《解剖学》被他翻得毛了边。
这些理论的积淀令他有别于普通的“赤脚医生”。他从《伤寒论》中想到了“中西医结合”,并以此作为治疗高血压病的方向。他博览群书,学习中西医医术,收集民间单方、验方。他潜心采集研究中草药的制作和用法,甚至亲自配制药剂。为了避免新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他总是先拿自己做实验。
2002年,村民库白拉和努尔哈孜因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李振西每天上门治疗三四次,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经过一个多月不分昼夜的精心治疗,两位患者成功恢复了运动机能。
类似这样的成功病例还有很多。因为他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成就,哈萨克牧民亲切地称他“康巴斯”医生(“康巴斯”,意即高血压)。
牧民们当然不会只受高血压病的困扰。
有一年,托里乡小学的49名师生因露营时误食毒蘑菇全部中毒,出现了全身无力、视力模糊、头痛恶心的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极易死亡。李振西闻讯赶快组织人员进山,把中毒的师生接到医院紧急抢救。3小时后患者们的症状缓解,56小时后49人全部痊愈,无一人伤亡。
李振西为了群众治病少花钱,他开始致力于多种病症的研究。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这些都在他的钻研范围内。学诊断,学药剂,学护理,只要老百姓用得上的,再苦他也要钻研和学习。他在北京乡村医生进修学院学习了三年,毕业后,又在自治区结核研究所、卫生局培训中心进修两年多。他不仅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中西医学书籍,还在“新疆卫生防疫”杂志上发表了医疗实践论文。
他总是为他人着想
李振西的心中,永远牵挂着托里乡的患者们,
李振西只有一米七二,最轻的时候只有五十公斤。劳累的工作令他患了萎缩性胃炎,他却只是笑称为此戒了烟。
工作时的李振西不仅不顾忌自己的健康,甚至连自身安危也不过多考虑。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托里乡片区发生流行性脑膜炎,他骑着卫生院唯一一辆自行车奔波在雪域荒漠和沉寂的山壑中,对高度分散的全乡4个自然村的儿童全部进行预防接种,一个不漏。这一晚,他在雪地中迷了路,随时可能掉进雪窝,或遇上野兽。
李振西说:“当时我想这下子完了。”幸好一丝移动的汽车灯光令他找到了公路的方向。
36年过去了,“牧民之子”李振西仍孜孜不倦地坚守在乡村行医的路上。为了医生的誓言,更为了牧民那双双渴求的目光,李振西院长正在向新的更高更远的目标挺进。(中国经济网记者姜帆)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