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3日讯 (记者 吴佳佳) 中国烟草博物馆网站近日刊登一条新闻:《烟博馆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殊荣》。在此之前,它还获得“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烟草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消息一发布,引发各界争论。
目前,我国有媒体报道的共3个烟草博物馆,除位于上海的中国烟草博物馆外,还有位于云南大理和山东青岛的两家烟草主题类博物馆,3家均为免费参观。
中国烟草博物馆是经国家批准并由全国烟草行业共同捐资捐物兴建的专业性博物馆,由全国烟草行业共同捐资数亿元兴建,坐落在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通北路交会处,与上海卷烟厂隔路相望,总建筑面积9617平方米,设有“烟草发展历程”、“烟草农业”、“烟草工业”、“烟草经贸”、“烟草管理”、“吸烟与控烟”和“烟草文化”等7个展馆。另外,设有专供参观者休闲的茶室和烟吧等。
新探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表示,近年来,吸烟的严重危害已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176个国家签署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证明了这一点。无论美国卫生总署的报告,还是中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都以确凿的事实提供了吸烟危害的大量证据。
烟草博物馆宣传烟草业带来的收入、宣传伟人和名人吸烟,而对烟草危害少有提及,同时,还有很多青少年前去博物馆参观,如此一来会形成很坏的效应,会造成引导青少年吸烟的恶果。专家指出,烟博馆有诱导青少年“爱烟”之嫌,有违“科普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身份。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频频教授发布的“中国烟草博物馆营销效果分析报告”和“中国烟草博物馆定性访谈报告”显示,参观烟博馆后,参观者认为吸烟非常有害的比例从83.1%降到49.2%;未来肯定不吸烟的比例从82.1%下降到75%。
“有的学生认为烟博馆建造豪华,说明烟草业很富,确实对国家发展有利;有的看到名人与烟的展示后,觉得烟草业也有如此称得上艺术品的文化存在。近半数受访者表示烟草业有利于经济发展,致力于民族振兴,注重慈善。”郑频频表示。
“对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一定自制力的大学生尚且如此,何况对普通观众,尤其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呢,负面导向更加明显”,吴宜群说。
烟草博物馆缘何为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此该博物馆曾表示,因为博物馆宣传了抗战时期烟草业抵御外敌的事迹,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这一称号的颁发者为上海市教委、团市委等部门。
多位控烟人士提出,中国烟草博物馆应停展整顿,撤换一切同在我国生效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原则和细则不一致的布展内容,禁止变相烟草广告。据介绍,目前,中国控烟协会已经向上海市相关部门发函,要求取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吴宜群称,烟博馆关于表述烟草危害采用的材料竟是1948年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报道:从心理学角度看,烟草可以缓解精神紧张。同时,1985年一份世卫组织的报告称:吸烟对子宫内膜癌和帕金森等四类疾病有“一定保护作用”。与近半个世纪前的古老信息相比,烟企纳税额和利润却公布到了2011年。陈旧的信息根本没有客观反映科学界对吸烟危害研究的深化。
此外,吴宜群表示,在烟草博物馆,以宣扬烟草“业绩”、隐瞒烟草危害、增强烟草诱惑、追求最大利润为布展原则,无视在中国吸烟和遭受二手烟危害的人数分别达到了3亿多和7.4亿,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死亡人数超过100万等严峻现实,掩盖烟草业是“健康危害型产业”的真相。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网络调查结果显示:8月11~20日进行了中国烟草博物馆控烟调查。10天时间里有1502人参与,其中吸烟者40%,不吸烟者60%。被调查者中有26.9%认为烟草博物馆大力宣传卷烟“降焦减害”技术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85.8%的人认为烟草博物馆大量陈列伟人、名人吸烟的图片会使青少年对吸烟产生好感或仿效;18.8%的人认为吸烟与爱国有关,10%的人说不清
“伟人、名人、文化人,其中不乏烟民,有的终生与烟草结缘,其著书立说、运筹帷幄、精神风貌往往与烟草密切相关”,对应烟博馆内的这段文字,馆内还有边与友人会谈边吞云吐雾的鲁迅、书架前手举烟斗的林语堂等画面和雕塑。
控烟人士表示,在对烟草危害认知尚不深入的时代,许多伟人、名人都曾吸食烟草不足为奇。但在已证实烟草对人体健康严重危害的今天,利用未成年人崇敬与模仿名人的心理,用这样的照片引诱观众、促销烟草,就分明别有用心了。
据介绍,为减少烟草危害,中国于2003年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开始控烟之路,已走过9年,数年来,中国控烟工作取得长足进步。2011年3月,卫生部发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提出自当年5月1日起,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要求。此后,中国发布控烟路线图和时间表,按计划,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要在5年内实现100%公共场所禁烟。
受此推动,地方控烟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展开。目前,北京、上海、杭州、银川、广州、天津等省市相继颁布法律法规,将控烟纳入法制化进程。“虽然控烟形势在整体上已有很大进步,但仍存在控烟和反控烟的激烈博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国家控烟办主任杨功焕坦言。事实上,控烟9年来中国吸烟率仍居高不下。目前,中国有3.2亿烟民,占全球的1/3,约7.4亿人饱受二手烟危害。中国烟草消费量未减反增,由2005年的占全球1/3上升至48%。
管理体制问题是控烟的最主要障碍,中国控烟协会常务副会长许桂华认为,:“现在烟草专卖局与烟草公司实行的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使政府监管难以到位。”吴宜群介绍,烟草业干扰控烟的手段主要有:否定烟草危害的科学证据,淡化吸烟与二手烟危害;制造“低焦油、低危害”和“中式卷烟”的骗局;始终反对警示图形上烟包;竭力阻挠提高烟草税和价格;利用变相广告、促销和赞助,促进烟草消费;推动高档卷烟价格飞涨,谋取最大的利润;拉拢青少年亲近烟草,引诱青少年吸烟等。由于烟草行业是政府财政收入纳税大户,导致政府很难对其“下手”。资料显示,我国烟草行业税收总额多年位居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首。2011年,烟草全行业共实现工商税利7529.56亿元。同时,烟草收入也是不少地方政府的税收依托。在一些主产地区,烟草业甚至是唯一的支柱产业。
为此,专家呼吁应尽快调整中国控烟履约机制,不允许烟草业继续干扰控烟和公共卫生政策;尽快实行烟草专卖局与烟草公司政企分开;提高卷烟税价;尽快出台符合《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的国家烟草控制规划。“在中国这样一个烟草大国,推进控烟,绝非易事。它不但要有政府的倡导,还要有法律的保障;不但要提高公众对控制烟害的认知,还要有负责任的监管。政府需要痛下决心,真正实现烟草业政企分开,并在国家层面着手控烟立法。”专家们一致呼吁指出。
(责任编辑: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