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期,部分城市大批量开闸放地,留心观察发现,7、8月各地土地“招拍挂”的频率、规模和金额在不断加大。有分析称,此番掀起的集中推地潮是由地方财政吃紧造成。地方土地财政热潮引人关注。
多城市大批量出让土地
温州:近日,温州市政府大摆“地产宴席”,一次性推出52宗共计3220亩土地,供应力度前所未有。详细
杭州:杭州27日,占地达456亩的主城区7宗地块以前所未有的齐整阵容低调出让。龙湖和万科均以底价拿走奥体单元宅地及普福宅地,祥符宅地稍有争抢,但溢价率也都在15%以内。详细
北京: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27日公布11宗经营性用地出让公告,其中宅地9宗,这11宗地块将从9月17日开始竞价。这是8月17日以来,第三次集中推出入市地块,截止到目前,9月将交易的地块达到23宗,其中宅地14宗,将迎来本市土地最集中的交易高峰。详细
石家庄:8月24日,石家庄国土资源局公开出让8宗土地使用权,本次出让的8宗土地最大的亮点为市内热点区域地块,且多为二环以内位置绝佳的黄金版块。
武汉:8月24日,武汉市迎来今年最大规模的土地拍卖,共有36宗地集中推出。其中,16宗城中村改造土地于上午10点专场开拍。
厦门: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发布公告称,将于9月7日公开出让17幅地块。
地方何以大力开闸放地?
地方财政吃紧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29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时指出,受部分地区土地供应面积减少、房地产市场调控效应继续显现等多因素影响,今年前7个月,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3490亿元,下降27.1%。
有媒体测算,全国有近四成的省市级地方政府在时间过半的情况下,并未完成一半的财政收入任务,“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这个1994年来财政历史上的铁律已被打破。
中国指数研究院研究员曹旭东认为,楼市调控早已传导到土地市场,土地市场冷清背后,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吃紧,对土地出让金依赖强的城市,财政“紧箍咒”愈演愈烈。详细
楼市预期乐观
土地市场的不景气源自于持续两年的楼市调控,随着今年3月份以来住宅销量的持续回升,以及土地价格的小幅回落,重新激发了一些房企的购地热情。6月京穗“地王”的出现以及溢价成交增多,土地市场已显露转机,各地逐渐开始增加供应,流标情况也有所好转。
“现阶段影响土地市场的多方面因素已经发生了悄然转变,包括万科、龙湖、金地等知名开发商,近期参与竞拍的热情较年初时有了明显的提升。”CR IC研究中心评论员潘绍之认为,市场预期正在逐步好转。自3月成交量大幅攀升以来,房企对于市场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复。随着上半年销售资金的回笼,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具备了拿地的资金条件。详细
未来土地市场形势预期
房企拿地积极性回落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分析认为,由于地价未下行,而房价上涨空间也不大的前提下,房企为把握后期利润,拿地积极性并不会很高。
市场不均衡
从目前土地出让的情况看,依然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一些位置比较好的地块受到热捧,溢价及成交单价虽然比较高,但相比10年的地王出现的地板价高于在售项目价格的现象还有一定差距。
总体向平稳发展
目前,土地市场的“以价换量”尚未完全奏效,,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定价依然比较高,预计后市土地价格将总体保持平稳。部分前期上涨过快,或配套落后的郊区地价仍有望回落;而地段稀缺的优质地块则有望在竞标中小幅上涨。
如何破解地方土地财政依赖“紧箍咒”?
专家指出,从短期看,土地市场“解冻”为日益紧绷的土地财政打了一剂强心针。但长远来看,要解地方财政“紧箍咒”,必须破除土地财政依赖。
周德文表示,靠卖土地维持财政收入不是长久之计,但从目前来看,政府没有更有效的办法摆脱这个依赖。
土地财政是经济体系的“毒瘤”
“土地财政”虽然给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投入的资金,但是它也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土地的巨大浪费,各地的“地王”越来越多,使经济体系的基础成本越来越高昂、效率越来越低下;“土地财政”还鼓励了地方政府“寅吃卯粮”、过度负债,滋生腐败等等。可以说,当“土地财政”超过了合理的度,它的“弊”就远远超过了“利”,它就变成了经济体系的“毒瘤”。详细
打破土地财政痼疾必须深化财税改革
打破土地财政的痼疾,学界普遍认同的做法是,深化财税改革,重塑中央与地方的财事权,同时取消财政专户将土地出让收入纳入预算监管,并在有破产制度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方能令其量入为出。详细
曹旭东表示,从长远来看,要解地方财政“紧箍咒”,必须破除土地财政依赖。“这需要财税改革的配套,需要顶层设计。”曹旭东说,楼市调控已经“棋到中盘”,一些根本性、制度性的改革亟待破题。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