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力塑文化精品 在繁荣中塑造城市品牌

2012年09月26日 14: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宜昌9月26日讯(记者魏劲松 柳洁、通讯员蔡钧庭 陈义超) 9月24日晚上,央视演播大厅,大腕云集,名流荟萃。全国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颁奖盛典在这里隆重举行!

    站在星光灿烂的领奖台上,由湖北省宜昌市文联副主席周立荣作词、著名曲作家方石作曲、二炮文工团青年歌唱家曹芙嘉演唱的《巴土恋歌》喜捧音乐类“五个一”工程奖杯。

    喜讯传来,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激动地说:这是宜昌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打造宜昌“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的又一重大成果!

    一方文化沃土,在传承中打造文化精品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的宜昌市,是一座历史和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

    这里走出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这里走出了民族和睦使者王昭君,这里走出了驰名中外的晚清学者杨守敬;三游洞镌刻着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流连忘返的千古绝唱,长坂坡留下了刘关张(刘备、关羽、张飞)驰骋疆场的雄风霸气;骚坛诗社吟诵着泥腿汉子的雅兴,峡江号子喊出了民族复兴的心声,撒叶儿嗬跳出了土家儿女的豪情……

    当宜昌踏上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新征程时,宜昌市委、市政府认为,实现“三城”目标,必须具有世界级的文化魅力。

    如果把文化建设比作一条龙,那么精品是龙头,广博的群众文化则是龙身。宜昌市坚持“以繁荣出精品,以精品带繁荣”,高昂文化精品龙头,舞活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龙身。

    文化精品由人创造。近几年来,宜昌市委、政府视优秀文化人为掌上明珠,千方百计为他们营造出精品的良好环境——

    72岁的民间故事家刘德方不会忘记,夷陵区政府不仅给他在城区解决了三室一厅的住房,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年还发给两万元的生活补贴;93岁的民间女故事家被请进长阳县福利院安度晚年;“谜语篓子”丁开清成为宜都市政协委员,“谜歌大王”赵兴寿被命名为乡土拔尖人才……

    退休多年的著名作家刘不朽、李华章永远记得,每年都要被请进市委宣传部,征求意见,成为宜昌文化精品建设的座上宾。

    宜昌市文化局长王永平告诉记者:今年春,市级领导一人一个专题,调研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生产……

    宜昌市文联党组书记黄尚荣称:每年都要组织作家,带着文化精品生产重任,深入火热的基层采风,吸取创作营养,激发创作灵感……

    宜昌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邀请知名作家来到宜昌,为宜昌文化建设出谋划策。今年6月21日,传统的端午节,吉狄马加、叶梅、扎西达娃、舒婷等一批知名诗人、作家齐聚宜昌论剑。此次会议上,设立的全国最高诗歌奖项——中国屈原诗歌奖,宜昌将成为永久颁奖地的建议正在运作之中。

    文化精品出自于繁荣的文化沃土。自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1994年一炮走红后,宜昌市在8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9件作品榜上有名。

    “十一五”期间,宜昌先后有130余件作品获得了全国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七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和上海第六届中长篇小说奖和“湖北省文化精品生产突出贡献奖”等奖项;共创作影视剧本126部,其中摄制成片播出的电视剧、电影、电视短剧75部;市政协主席李亚隆摄影作品荣获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宜昌连续3届获得全国“群星奖”金奖。宜昌最近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近五年来,宜昌获得全国、全省各类大奖的文化精品数量达到380多件,涵盖多种艺术门类。

    一批文化精品,在繁荣中塑造城市品牌

    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到“十二五”末,把宜昌建设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强市,做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全省市州前列。

    投入是文化精品生产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宜昌市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政策上予以保障,投入上予以倾斜,解除了文化精品后顾之忧。市财政投入1100多万元打造大型舞台剧《楚水巴山》,另投入700万元改造滨江剧院,使之成为《楚水巴山》演出基地。夷陵区投入700万元,打造原创风情歌舞诗《三峡,我的家乡》;五峰投入120万元,编排大型纪实舞台剧《拥军妈妈罗长姐》;秭归投入300多万元,打造水上舞台剧《礼魂》……夷陵区出台《文化争创奖励办法》,设立了欧阳修文艺奖,宜都市设立杨守敬文艺奖,长阳设立彭潭秋文艺奖,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措施,推动着宜昌文化精品不断涌现。

    为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宜昌各县、市、区以“一把手工程”实施“一县一品”战略:秭归县大力弘扬屈原文化,兴山县成立了昭君文化研究会,远安县大打“嫘祖”文化品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整合“长阳歌舞”和“清江画廊”两大品牌,将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宜都市加大了对青林寺谜语村、名人杨守敬的推介力度……

    文化精品成就城市文化品牌,其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2007年11月,宜昌市承办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并组织开展了105场分会场活动,宜昌市也被授予“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优秀组织奖”称号。

    2010年6月16日,由文化部、国台办、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非遗司、省文化厅、宜昌市人民政府等承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在秭归屈原祠隆重开幕,宜昌再一次因为文化品牌效应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2011年6月6日,由市政府和中央电视台“中华情”栏目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三峡恋”大型演唱会,云集两岸三地演艺巨星,给宜昌观众带来了一场高品质的文化盛宴;

    2011年11月12日,第一届中国宜昌长江钢琴音乐节开幕,全国著名的音乐大师、专家、学者、演奏家、教育家等齐聚宜昌;来自全国九大音乐院校和140多所中国音乐家协会高校联盟的成员在宜昌欢聚一堂,为宜昌的音乐文化发展建言献策,给市民带来了高品质的钢琴音乐会……

    三峡大坝在宜昌,坝风流文风流城也风流。宜昌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这一切,都是文化精品成就宜昌发展的最好佐证。

    一份文化责任,在普及中惠及千家万户

    文化是一种理念、一种魄力,是最贴近民生的一种关怀。当文化被真正当作一面旗帜在一座城市迎风招展的时候,这座城市的百姓生活必定充满和谐幸福!

    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称不上文化精品。因此,宜昌市建立文化精品策划、生产、推介、普及“一条龙”机制,不仅抓精品文化的生产,而且花大力气抓精品文化的传播普及,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文化的社会作用。

    市委宣传部专门出台《关于认真做好“五个一工程”重点作品宣传传播工作的通知》,开展专题研讨、组织重点报道和评价推介文章,形成舆论强势。还先后将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名优精品制成MTV和影像带,在中央电视台及全国30多家卫星电视上播放。与此同时,组织获全国、全省大奖的文化精品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

    每当夜幕降临,当你走进宜昌15公里的滨江公园,男女老少有的拉琴唱歌,有的跳舞健身,有的挥拳舞剑,有的下棋聊天,各得其所,怡然自得。据不完全统计,宜昌城区目前已建起晨练点120多处,还有全民健身房、文体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文化中心户等,每天参加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市民达数万人之多。

    作为宜昌一道风景——市中心夷陵广场开展的“三峡文化广场月月演”群众文艺活动,每次都吸引上万名市民参与表演,年龄最大的演员85岁,最小的3岁。该活动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诸如“和谐中国”全国老年合唱节、“和谐宜昌”社区文化节、“感动宜昌”手拉手贫困助学大型公益晚会、“激情宜昌”大型群众歌咏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每月准时走进广场,参加活动的群众累计达到20多万人次。

    目前,该市已建成14个基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城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可以在中心参加各种文娱活动,“文化共享”成为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去年以来,宜昌市“三下乡”活动为农民演出节目3000多场次,放电影一万多场次。

    伍家岗区伍家乡组建民间艺术团,目前已建立威风锣鼓、橘乡腰鼓、三峡花鼓、竞技龙灯、竞技北狮、良缘花轿等60多支特色文艺队伍,基本实现了“村村看见龙狮舞,组组听见锣鼓响”,被誉为锣鼓之乡。

    在宜昌各县市定期举办的关公庙会、三月三歌会、乡镇艺术节、屈原端午诗会等群众文化活动中,业余文艺爱好者创作演出的大量源自乡土、反映民族民间生活的作品——陈家珍祖孙三代表演的“兴山民歌”,王爱民、王爱华农民兄弟演唱的清江原生态山歌等原生态歌舞、音乐、舞蹈节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群众中深受欢迎,常演不衰。

    有人说,没有文化的城市,是钢筋水泥的丛林;没有文化的地方,只会产生沙漠一般的心灵。宜昌市打造文化文化精品,陶冶民众心灵,塑造城市文明。“当你弯腰拾起一张纸屑、一片果皮时,你会发现,你捡起的是一份责任,一种文明。”连续几年,宜昌城区4万多名学生通过“小手拉大手”,感染和带动10万多市民加入到“告别不良行为、争做文明市民”的文明创建活动中来;20万名大学生、职工、公务员主动报名成为注册志愿者,随时为需要的人提供无偿帮助和服务,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的先锋。

    一个地方的文化精品,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实力,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创造力。宜昌文化精品之多、获得荣誉之高,不但提升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更成为对外展示城市风采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名片”。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