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农产品大规模滞销:农民种植盲目 疾呼市场指导

2012年11月12日 09: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多地农产品又现滞销潮

 

    近日,中央电视台关于“农产品滞销”的节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农民一句“明年宁可将地撂荒”的说法让人揪心。面对这些年来此起彼伏的农产品滞销潮,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农业为何在长期的市场化进程中,仍然远离市场?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的农业生产机制?

    盲目的规模化种植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滞销品种似乎更多,除了蔬菜,还有水果。而滞销的量,也格外大,动辄数以万斤。除了天气因素,很大原因在于农民缺乏科学的种植计划。“种的人多了,产量超过需求,价格自然就下降,在专家看来,这是最近几年蔬菜水果频频出现价格暴跌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我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了,很多打工的农民返乡了,知道他们返乡第一件干的事是什么吗?都不再种粮了,都去种什么?就是种蔬菜和水果。”

    据央视报道,今年滞销最严重的几种蔬菜和水果,几乎无一例外出现了大规模扩种的现象,比如在广西南宁的苏圩镇,因为去年辣椒价格好,许多农民就把水稻或甘蔗拔了改种辣椒,现在全镇每天都有40万斤辣椒等着卖,往年7、8毛一斤供不应求,今年3毛钱一斤还没人要。详细>>>

    农产品销售难的现象年年都有,而且呈现出一种规律,越是丰年,越是产量高,滞销就越严重。虽然,从市场供求的规律来说,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这样的现象带有规律性与普遍性,其实就反映出农业固有模式,不适应市场的本能缺陷。

    透过滞销难的每个个案,几乎不难发现这样一些共性:一是生产远离市场,“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到头来却发现,种了什么什么产品就出现“市场过剩”,既反映出生产环节对市场把握缺少理性,也反映出了市场信息对生产环节影响的迟钝;二是农产品缺少足够的转化通道,农民无法从加工转化的环节中,规避市场带来的风险。详细>>>

    市场链条过短

    在一些地方盲目推崇基地化种植,扩大规模的同时,相关配套营销体系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在今年的蔬果滞销地,几乎记者采访到的所有农户都提到,今年没有收购商上门,而他们除了被动等待,几乎毫无办法。从一些地方的救市之举来看,也只是一再呼吁经销商采购。农作物种植,理应形成产业链条,农民只管种与收,遍布各地成立的农作物产销经济实体负责销售。可在我国有些地方,市场销售的“托盘”成短板,无法激活市场需求。

    纵观我国邻国在农业产销上先进经验不难看出,鼓励扶持农业中介组织或许是一条“救市”之路。比如韩国农民,基本都加入了农协,农协又在城市设了很多农贸市场,从田头到餐桌都在农协系统下,所以不会盲目地生产。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江浙一带,也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和规范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但在更多的农业大省,却基本还是一个空白。事实上,当农业中介组织发育完善,农户将来完全可以根据中介组织与购买者所签订的订单,来组织安排生产。订单农业不仅能避免盲目生产,同时也有助于质量监督,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自身品牌,并进入农产品质量越高收益越好的良性循环。详细>>>

    郑风田表示,专业组织机构的协调运作会帮助农民避免盲目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我国农民“什么赚钱种什么,基本上需要多少我不知道,反正比种粮赚钱我就干”的现状。详细>>>

    解决之道

    市长叫卖,明星广告不是解决农产品滞销的根本办法,关键是要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农产品产销机制。农产品频繁滞销期待农业模式的转变,用市场规律来配置农业生产的相关要素,促进农业由传统单一模式,向现代集约化与规模化农业转变,实现生产与市场的一体化,通过市场需要来控制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结构,实现农民的“职业化”。

    当然,促进农业模式的转型,必然需要从政策层面创造出孕育新模式的环境。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加强农民社会保障,赋予农民参与规模经营更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鼓励更多的资本进入农业产业领域,培植出更多集生产、加工与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企业,真正让农业种的是“市场”,而不是“产品”。详细>>>

    同时,缩减中间环节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近年来,虽然国家建立鲜活农产品公路运输“绿色通道”,但中间过高的运输成本依然大幅抬升了农产品价格。像新闻里披露的一些地方蔬菜与水果价格贱到只有一两角,但实际上在市场上很难享受到这样的实惠价格,过高的中间环节成本成了“拦路虎”。详细>>>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